个人资料
董树国红酒行业观察
 
我的名片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20272
文章数:7
评论数:0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中国葡萄酒推广中的五大误区 (2009/10/21 14:49:17)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众说纷纭。在古代的波斯,即现今的伊朗,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一只公元前3500年的波斯双耳细颈酒罐。通过对罐壁红色斑的成分分析,发现其中有单宁和酒石酸等葡萄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学物质。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也有描绘采摘葡萄及酿造葡萄酒过程的图案。……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至少在7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饮用葡萄酒了,从这点来说,葡萄酒的文化可谓渊源已久、积淀深厚了。
 
但是在中国,葡萄酒文化长期以来是极度缺失的。现阶段,国内葡萄酒市场已经较为成熟,一些葡萄酒企业争地盘抢市场已经做大做强,如果还继续沿用那种品牌营销策略,而没有正确文化理念的推广,其未来发展之路一定是异常艰难的。尤其国外葡萄酒已经蜂拥而进,铺天盖地,要知道他们不仅带来了优质葡萄酒,也带来了卓越的葡萄酒文化。
 
但是,纵观国内葡萄酒市场中,国产葡萄酒在推广中存在着五大误区:
 
一、 乱标年份的误区:
 
中国的葡萄酒业经历了由“抵御国外葡萄酒进入,同时又羡慕人家葡萄酒质量和先进的酿酒技术”到“合作共赢”的行业发展过程。诸如先后出台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等都是按照国际惯例来试图结合中国葡萄酒市场现状制定的。
 
这里就借鉴了国际葡萄酒酒标年份的标示,以期注明该酒所摘葡萄的时间。但是,恰恰问题就出在这方面,中国至今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葡萄酒法律》,才使得酒标上的年份乱标乱注,可笑的是,有的酒标上注明1992年,但其企业建厂时间无非在1998年,那么,这个年份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在构思建厂的6年前就把葡萄先储藏在仓库中了”?更有甚者,是把中国传统白酒的文化理念用在了葡萄酒文化之中了,在这些人眼里,似乎葡萄酒和中国的白酒一样,只有“陈年”酒“才香”,实在悲哀!很多globrand.com企业灌装的、混装的葡萄酒其酒标的年份更是想当然信手拈来。一个年份若是炒作的好,卖的好,那么,不管销售量多大,日月如何更迭,那个年份的酒就永远都喝不尽卖不完,这样的标注难道不是把消费者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吗!
 
二、餐酒搭配误区:
 
国产葡萄酒值得净品的不多,更多的是与菜肴搭配,这类酒在法国来说属VDP地区餐酒。中国的葡萄酒推广基本都在传播“白酒配白肉,红酒配红肉”,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这里说的“白酒”,当然指的是白葡萄酒(干型),而“白酒配白肉”一般是说白葡萄酒配海鲜一类,“红酒配红肉”一般是指的“红葡萄酒(干型)配陆地动物肉类;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因为无论红、白葡萄酒都有深浅之分——指浓厚度和颜色的深浅,红葡萄酒系列里有浅淡的、也有桃红的,这些酒同样也可以配相对应做法的白肉(海鲜类)、蔬菜类;而白葡萄酒系列,如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莎当妮品种的干白,有浓郁的厚度和结构的,同样可以配相对应做法的“红肉”。
 
餐酒搭配要根据酒味道的深浅度来搭配,而不是仅凭颜色品种来搭配。
  
“攀亲附贵”的产区误区:
 
大家知道,法国有阿尔萨斯地区、罗瓦尔流域、波尔多地区、朗格多克产区、西南产区、布艮第产区、香槟区……等10大产区,中国也同样有通化地区、昌黎产区、胶东半岛、黄河故道、贺兰山脉、云南地域、天津产区、新疆产地、河北沙城、甘肃产地等10个产区。
 
但是,因为法国葡萄酒在世界的影响,人们过多的知道了波尔多,似乎只有波尔多才能产出最优质的葡萄酒,于是,中国的一些产区个酒企开始拿“波尔多”说事。这种错误的引导泯灭了其他新旧世界产酒国也同样出产优质葡萄酒的传奇色彩,这是一种极其不客观的错误引导。南非、新西兰、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智利、匈牙利、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同样有杰出的好酒,但本人从没见过他们去炒作“波尔多纬度区域”的概念。
 
但中国的某些产区或企业就在玩这种概念,什么“具有波尔多风格”的“中国的波尔多”、“东方波尔多”……一定要“攀亲附贵”,“缴枪不杀”的自己先明确中国的葡萄酒不是“土酒”而似“洋酒”,这使得我们祖先都觉汗颜!
 
要让我来说,波尔多是波尔多,你就是你,我们就是我们。 即便纬度侥幸在同一线上,请问:我们的土壤一样吗?阳光雨水一样吗?季候气候一样吗?酿造技术和工艺一样吗?对酒质的把控和理念一样吗?葡萄种植的树龄一样吗……那么,我们产出的酒能一样吗?
 
这种产区概念的误导和推广,即没有张扬出自己的产区特点,更不是倡导和发展民族葡萄酒文化的正确路线。
 
四、酒标品种误区:
 
国产葡萄或进口酒汁,真的与瓶标上的品种标示相符吗?本人天天尝试葡萄酒,当然更多的是尝试国外的葡萄酒,但国内的葡萄酒也是比较过的。我们在试酒时经常玩一种“盲品”的游戏,比较出很多国产酒的品种标示,可以说“表里不一”或者标示的混合比例不对。国人喝葡萄酒大多没有人去留意这些,也没人去研究这些。企业从国外进口来酒汁在国内灌装,有的甚至勾兑一些国内葡萄酒汁,这样酒标上所标明的葡萄品种是否一致?现在,很多酒企与农民签订了种植协议,从农民手里收购葡萄原料,收购上来的葡萄原料其品种有没有混合压榨?这样的酒标标示谁来鉴定,谁来监控?若酒标品种标示与酒汁不符,这会误导消费者对其酒的认知。这也就难怪很多消费者说“我们不知道什么品种什么味道,我们就觉得一个味儿”。
 
个别文化推广的误区:
 
特殊的行业身份,让本人有幸见证中国葡萄酒业的崛起与发展。一路走来,本人觉得中国的葡萄酒业尤为可爱,从抵御到共存,还是敢于借鉴人家好的东西,敢于承认人家的酒质的确不错。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用了一个词来比喻中国葡萄酒业的企业、进口商、代理商和经销商,那就是“前赴后继”。随着国人消费葡萄酒越来越趋于理性,那些靠广告引导一时取胜的公司或品牌,不得不重新审度这个迅猛发展的巨大市场了,轰轰烈烈的“广告盲从”阶段要宣告一个段落了。
 
但一些文化推广仍然从负面影响着懵懂的消费者。
 
比如,葡萄酒加“雪碧”“可乐”“柠檬汁”“柚子汁”……欲达速饮的可口效果,尤其在夜场和酒楼。这样,“上天赐予”的佳酿,一下子就让每个人都成了调酒师,而真正意义上葡萄酒的一切品质则荡然无存。
 
不可否定,中国是有庄园酒的,有可以与国外葡萄酒叫板的顶级好酒,但这是少数的。尝试过更多的国产酒后,客观的说,我又无比同情中国的消费者,因为站在一个懂酒人的角度看,很多国产葡萄酒的酸涩和难以下咽的口感,不让这些人勾兑雪碧饮料又怎么能够喝得下?!这不就是曾经“红”遍中国的“半汁葡萄酒”轰然谢幕的原因之一吗?
 
这种“勾兑文化”的推广,让终端市场的老板赚了个盆盈钵满,因为他们不仅销售了葡萄酒,也销售了饮料。但毕竟这种缺失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让我们那些可爱的、向往红酒生活的消费者从开始就接受了错误的启蒙。
 
诚然,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需要付出成长的代价,这里,我们所探讨的仅仅是这个朝阳行业现状的“冰山一角”。中国如此大的国土面积,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总共无非五、六百家,而单法国一个波尔多地区就有上万家酒庄,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按中国人口比例来说根本占不到十分之一,而在这些消费者中刚刚觉醒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现在还不能与西方酿造葡萄酒的理念和饮食习惯相比较,但这也恰恰映射出中国葡萄酒无比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行业自律,除了酿造精美的瓶子,着力用良心和责任来酿酒,我们民族的葡萄酒将会发挥其主人翁的优势,民族的也会是世界的。
阅读数:762
评论数:0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 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董树国简介
    董树国:作家;葡萄酒行业观察家、评论家、酒评家。迄今17年的记者、编辑、总编辑媒体工作经历; 1995年在《女友》杂志社任编辑、记者,2000年在《新女性》杂志社任总策划、执行副总编辑;2003年于深圳创办公司,是《红酒生活》杂志和中国红酒网(www.winechina.cn)的创始人;“红酒互联网营销”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思考者;广东省酒类行业2006年度大奖----创新成果奖获得者。已经出版书籍《别把感情藏起来》、《在异乡的日子》、《做一个好的期刊策划人》、《疯狂的葡萄树》;主编《酒逢知己》、《红酒事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