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内接中原,北抵大漠,本应是黄沙漫漫、人烟稀少的地方。孰料上天独厚这片土地,让黄河深入茫茫大漠,灌溉出千顷沃土、万亩良田,灌溉出鱼米之乡、塞上江南。自古说:天下黄河富宁夏。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我们,对这里充满无限向往。于是在八月中旬,我们自助游宁夏,去看看这块神奇的土地,去领略彼处的“江南”。 东莞
早上从白云机场出发,我们的飞机在午后1:00到达银川上空。当飞机缓缓下降穿过云层后,一幅壮观的图景展现在眼前:远处,重叠的沙丘像滚滚波涛向天际流淌,黄色的海岸线与天相吻接;近处,格子状的田野连绵不断,鱼塘星罗棋布。放眼而望就只有蓝、黄、绿三色,简约而自然、壮观而和谐。飞机再下降时,眼前就只有绿油油的田野了,它们平整得像一块绿色的地毯。田间的小道和田埂上的防风林在绿色的地毯上分割出整齐的方格子。一条黄色的绸带缠绕其间。啊,这不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正在陶醉和惊叹之中的我们,不觉飞机已经平稳降落在银川机场。
我们乘坐机场快线进入银川市区。虽然城市大都是由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但在其中的细微之处总能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特色。和广州相比,银川的现代化的气息不是很浓,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行人的装扮很朴素。市中心的马路不是很宽阔,只有四车道,但路两旁的树木却相当茂盛,绿荫完全遮盖了马路,因此在中午也没有在广州的那种热辣辣的感觉。
而最具特色的则是那些点缀在城市之间的高大古朴的城楼和充满伊斯兰文化风情的广场了。
银川古时候是西夏王朝的都城,那时的老城墙已荡然无存,幸而这留下来的几座古城楼依然联系着过去与今天。其代表为有着“小天安门”之称的南薰门。南薰门为银川古城六大城门之一,是至今保存下来的唯一最完整的城门楼,相传为1020年西夏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都城从灵州迁至怀远,大起宫室,扩建城池时建造的。遥望南薰门,我感到有着历史的苍凉与厚重。
银川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因其地处交通东西方的主干道上而有着多元的文化。其中瑰丽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在这里孕育了浓郁的的穆斯林风情。新月广场便是伊斯兰文化风情的美丽展现。白色的廊柱、三角形拱门、精美的装饰花纹等元素构成了典雅的伊斯兰文化长廊。长廊外那镶嵌在黄河浪花底座上的铜汤瓶,似乎要为到来的我们倒上一碗浓汤,让我们细细品尝。广场的一侧是独特的中阿合璧式的清真寺建筑。伊斯兰建筑独特的白色的墙壁和黛绿的圆屋顶使我心中对它又多增几分神秘感。
当天下午,我们打车来到海宝塔寺游览。之前我们得知,登上54米高的海宝塔寺可以眺望黄河和贺兰山,并一览银川市的全貌。到了那里才知道由于塔年代久远,中间木梯不坚固,故不能登塔。虽如此,但海宝塔苍凉古朴的外观仍是值得一看。它通体以青砖建筑,高九层,每一层都有12个门洞,而且方正处都棱角分明,圆弧处均平滑流畅,确实是众多古塔中的奇作。
从海宝塔寺出来时太阳已偏西,我们回到了市中心。一路上我们找了很多饭店,大都是吃火锅而没有点菜的。我们最终还是在酒店的自助火锅餐厅坐下,决定学着当地人吃一顿火锅。现在没到7:00,餐厅里面基本上是座无虚席,许多人一落座后就迫不及待地去抢上三盘涮羊肉,然后大饱一餐。在8月份的炎炎夏天吃自助火锅和涮羊肉?这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我们也是到第二天才弄明白——因为宁夏地处中国内陆,大陆性气候使这里的空气十分干燥,即使你保持不活动、不说话的静状态,过不了一刻钟你就会感到口干舌燥。除了大量喝水之外,吃羊肉则能调动体内的水分上升,滋润口舌,故能缓解口渴。所以这里的人一年四季吃羊肉是平常得不过的事。我想这就是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好诠释了。
贰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酒店外包了一辆出租车,让司机送我们去游览银川周边的景点——西夏王陵、拜寺口双塔、贺兰山岩画和镇北堡西部影城。谈妥价钱后我们便上路了。车很快出了市区驶上了高速。和第一天在飞机上俯瞰相比,这里又有另一番别致的景观:远处是呈灰黑色的贺兰山,山上草木不生,犹如刀削斧砍而成。然而自山脚下却突然涌出一排绿色的波浪,翻滚汹涌地冲到我们车前。细看,那些竟是差不多有一个人高的向日葵。可能因为葵瓜子成熟了,沉甸甸地使花盘只能微微抬起头,半隐在绿叶间。再有就是长得挺拔的玉米,像是穿着绿衣裳,戴着小黄帽的舞者在欢快起舞。长得喜人的农作物证实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
车一转弯,四个漆金大字赫然入目——用西夏文字书写的“西夏王陵”。入景区后先坐电瓶车,经过神道来到西夏博物馆。这里主要介绍西夏王朝的政治、经济以及王陵的构造和出土文物。记得以前我们初中的历史课在讲西夏这个时期的历史时偏重讲位于南方的宋朝,我对西夏历史是知之甚少。恰好从博物馆这里,我填补了这片知识空白——
公元1038年,李元昊创建了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建都兴庆府(今银川)。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生活在今天青海东南部的黄河曲一带。自唐末,经五代到北宋一直统辖着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州之地。经过李继迁(元昊祖父)和李德明(元昊父)两代人的惨淡经营和艰苦奋斗,党项族向西开拓了大片土地,控制了河西走廊,把握了东西交通要道,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031年,李元昊继李德明位,不再接受封号,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随后,李元昊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准备建国称帝。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的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南接萧关,北抵大漠,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受宋朝官僚制度的影响,西夏的中央行政机构同样设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等。
党项族本以经营畜牧业和狩猎为生,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西夏建国后,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带动了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发展,国势鼎盛一时。
公元1227年,盛极而衰的西夏最终抵挡不住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兵的强悍进攻而最终覆灭。根据成吉思汗临终遗嘱,蒙古军占领西夏后大肆屠杀,党项人被灭族。
西夏前后共有12个帝王,除3个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外,其余的9个都修建了自己的陵墓。李元昊葬在今天的三号陵中。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艺术馆。这里以一个个立体的场景讲述了西夏王朝的兴衰故事和展现了勤劳勇敢的党项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这里塑造的人像生动逼真,我们一边看场景,一边听解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
最后,我们步行前往三号陵,一路上林木茂盛。不过走不多远,树木没有了,露出一大片开阔的沙石地。两个巨大的土墩告诉我们前面就是陵园。陵园被黄色的土墙环绕,曾经的红墙绿瓦、宝石琉璃早被战争的烟火吞噬,只残存着断壁残垣。陵墓也只是剩下一个土包子了,虽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却仍巍峨挺拔,彰显着当年王朝的繁荣强盛,诉说着王朝光辉的历史,证明着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显赫地位。
我们接下来去拜寺口双塔。原来拜寺口双塔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年兵荒马乱,山泉枯竭,民不聊生。有一天晚上,在紫石山前拜寺庙里的老和尚依稀听到有人在半空中说话:“此地不可久留”。老和尚出庙观看,只见拜寺庙东西两侧各约50来步远的地方不知何处飞来了两座亭亭玉立的佛塔。老和尚心想,天长日久难耐孤寂,只有钟声为伴,若有这两座塔相陪那该多好!决不能让它们再飞走。于是他心生一计,点着一把火烧伤了东边一塔,西边一塔也就留下来了。因而得名“飞来的”拜寺双塔。此后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普陀山旅游
拜寺口双塔东西相对,背靠贺兰山东麓,如同两个孪生姊妹守卫在山口两旁。以贺兰山为背景,拜寺口双塔显得庄严肃穆。
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有《拜寺口》诗赞双塔:
风前临眺豁吟眸,
万马腾骧势转悠。
戈甲气销山色在,
绮罗人去辇痕留。
文殊有殿存遗址,
拜寺无僧话旧游。
紫塞正怜同罨画,
可堪回首暮云稠。
离开双塔,下一站就是贺兰山岩画。未看贺兰山岩画,它在我们的心目中不过是些刻在石壁上的图案,说得好听是原始先民的生活写照,说得不好听是顽皮小孩的涂鸦。但去到那里才感叹此行不虚。
首先,承载这些岩画的贺兰山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跟许多其它的山不同,它是石头山,上面草木都极难生长。因此能在这石头上落脚的顽强草木不会大片覆盖山石,而是一簇簇地生长。在山脚下抬头仰望,你能清楚地看到突兀嶙峋的怪石和摇摇欲坠的悬石。险峻的山势让你心生畏惧,不敢多停留一步。
其次让你难以想象的是在这石头里竟会垂下一段洁白的尺练。水流顺山势而下,形成溪流,千百年来在高山之间冲出了一条宽阔的河道。我蹲在溪边掬一手溪水,竟如冰一样寒冷,泼在脸上马上祛走了连日的暑气,顿觉神清气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堆砌了峥嵘刚强的山外,也不忘伴之以恬静温柔的溪水啊。
更让人兴奋的是,在不经意地抬头时,你会发现在峻峭的山上会出现几只岩羊。有时穿行在草木间,有时在山石上蹦跳自如,有时驻足痴痴地与你对视,有时伙伴之间嬉戏玩耍。可爱的精灵在这片快乐的天地里无忧无虑地生活。
上一篇:马尼干戈 冥冥前世似曾相识
下一篇:宁夏中卫沙坡头旅游特色玩法推荐
博客主人的相关文章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