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personality)的概念源于拉丁文中的而具((persona)一词,它原指戏剧中演员为了扮演角色戴上的特殊而罩,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初,关于什么是人格的争论就已经开始了,不同的心理学分支使用人格定义的时候其内涵也不一样”Pl。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的。所谓特质,是指在人的行为中一贯性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在分析人格问题的时候,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人格的定义,而是怎样去测量一个人的人格“基于这种思考,许许多多测量人格的工具便应运而生。”[’〕如卡特尔的16PF,埃森克人格问卷}EPQ)罗特的内外控测量以及迈尔斯等人提出的梅比人格类型指标都在某种程度上衡量了人格不同侧而的特性
卡特尔将因素分析应用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和研究中。他从著名的人格理论家奥尔波特那里接受了“特质”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富有特色的发展。卡特尔认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是特质,特质是建筑人格的砖石

经过多年的广泛研究,卡特尔最后确定出了16种特质,并认为这16种特质为人类最基本的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卡特尔认为这16种因素,又称人格特质,是相互独立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所有人身上。人格特质只有量上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差异。这16种人格特质的不同量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人格特征。这为人格测验提供了可能和理论依据。卡特尔认为,如果能够测出一个人这16种因素存在的不同程度,就可得到这个人的完整人格特征。目前,卡特尔创立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已在我国运动心理学界及其它一些有关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
旅游偏好是指人们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心理倾向,旅游偏好与旅游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旅游偏好的研究多种多样,WellMayo和Jarvis }
Bernard, See Veal等从生活方式的标准对旅游者进行分类,Yiannakis和Gibson提出‘、旅游者角色”,Kamakura and
NovakKroeber-Riel and
Weinberg对旅游者的态度进行次序等级划分,形成“价值体系”;此外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还结合旅游者的自身特征如教育、年龄、职业等所体现出来的旅游偏好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只是对旅游偏好进行简单的分类,或者比较人曰学变量上的差异,并未对旅游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郭亚军等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国民生活课题组进行的“旅游度假者动机测定表”得到以下结论:旅游地选择偏好来源于旅游动机的特征及其变化[[3]。但旅游动机的特征及其变化可能是来源于稳定的人格特质。
日本的八城薰、小曰孝司等曾聚焦于旅游地的风景与个人性初始风景,以探讨个人性初始风景以及心理差异(自我监测,刺激欲求)与旅游地选择偏好的关系为目的。他们认为个人性初始风景对旅游地选择偏好的影响,不能仅仅只理解是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魅力的直接判断,作为媒介变量的个人性格也在潜在地发挥作用。换言之,个人性初始风景影响某些性格的形成,而这些性格也与旅游地选择偏好有关系[}a}。他们认为人格仅是一个潜在变量,而笔者认为人格不仅是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在起作用,并目_人格也不仅分为自我监测和刺激欲求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