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 壮族服饰
现在的民族学专家只能从一些文字的史料来回顾壮族先民服饰产生与发展、衍化的历史。资料表明:桂林甑皮岩发掘的新石器遗物中,有若干件骨锥,专家们推断:那是岭南壮族先民用来缝制兽皮或牵引纤维原始蔽体物的工具,古时候的壮族人早就有遮体的原生态服饰。以后到汉、三国、隋唐、宋、明清至近现代,壮族服饰随着经济发展而进化。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
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时候的壮族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三国时代的疏布,隋唐时代的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元代始种棉花,。明清时期,壮族锦饰品达到高峰,五颜六色。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服饰印染工艺,壮族的染布是很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