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周刊》专栏作家丹尼尔·葛洛斯最近提出了“星巴克分店指数”理论:即一个国家星巴克连锁分店愈多,其受金融危机伤害的程度也就越高。
这让星巴克很受伤,似乎世界经济衰退是由星巴克过度扩张造成的。有点像古代中国丢了江山的皇帝往往归蕾于红颜祸水。
迄今为止最雷人的指数是杜雷斯创造的:有一年杜蕾斯在的全球性调查报告中宣称,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为19.3,居世界第一……一时间舆论哗然,国人共愤。北京的小资们除了洪晃外,纷纷质问杜雷斯:“我那18”.3
杜蕾斯靠每年一次的全球性福指数调查报告,持续发布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数据结果,在不同国家掀起一轮又一轮是的舆论狂潮,达到事件营销的效果。
而早在1986 年,麦当劳便开始运用指数营销,在120个国家开展全球性公关事件营销活动。英国《经济学人》以麦当劳巨无霸为标准,通过考察货币购此产品所需费用,衡量不同国家汇率情况。
从1986 年起,《经济学人》每年的麦当劳“巨无霸指数”都被翻译成各种语言,被麦当劳行销的每个国家的媒体们进行转载和大面积报道,2007 年的“巨无霸指数”中指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了58% 的,此结论一出,立即引起了中国上百家媒的竞相报道,随即掀起一股舆论热潮,麦当劳凭借此指数亦在中国达到了名利双收的佳绩。
继麦当劳巨无霸指数之后,众企业也开始纷纷效仿,拉开了指数营销的大战。
“指数”之所以得到众多企业的追捧,是因为指数本身披着华美的科学礼袍,很容易大众接受。其作用形同专家权威的证言,具有不容小觑的话语权;而通过对指数数据的不同解读,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被媒体广泛关注。如果指数的数据解读足够有趣和惊人,甚至会掀起全国范围内的话题营销,大众传媒更会不惜版面免费争相报道。
正是因为指数营销有这些独具特色的优势,众多企业开始争相发明创造指数概念,通过指数营销达到企业、品牌的传播效果,影响消费者的同时抢占品牌的制高点。
链接阅读:有趣的指数
1.行走速度指数:市民步行速度代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美国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列文发现了行走速度指数,对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市民行走速度展开调查表明,人们步行速度最快的前10个国家依次为:爱尔兰、荷兰、瑞士、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法国、肯尼亚、意大利。香港排位14,台湾18,中国内地排名第24
2.猪肉指数:猪肉价格变动反映通货膨胀程度
中国是猪肉消耗量最大的国,猪肉价格的涨跌甚至比粮食更敏感,更能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1988年通货膨胀之时,猪肉价格的反应作为强烈。2006年到2007年通货膨胀也是最先表现在全国猪肉价格上的,2008年伴随着CPI指数的回落猪肉价格也一起下降。
3.出租车司机指数:出租车司机满意度越高城市管理水平越好
出租车司机指数,是指出租车司机对这个城市生活的满意程度,它能反映这个城市的管理水平。
出租车司机对自己生活评价还基本满意的情况下证明这个城市的管理水平较好。通常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出租车司机生活水平好于其它地区。因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是流动人口增加,出租车生意自然会不错。相反在一个经济发展较慢的老城市,出租车司机的日子通常不怎么好过,因为外来人员较少,出租车市场处于饱和状况,经济效益自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