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另有一种命名方式,是纯取音节悦耳,并无任何特殊含义(尤其不能有贬义),此为纯粹抽象命名。最著名的就是Kodak,只是模拟摁快门的“咔嚓”一声;还有Exxon,据说请语言学家检查了55种主要语言中均不含贬义之后才面世。对跨国公司而言这确实至关重要,因为,据说纳粹之所以在瑞典无法盛行,就是因为nazi在瑞典语里读起来与“小猪”谐音。当年安然公司原定也以Enteron命名,但当《华尔街日报》指出enteron一词源于希腊语“小肠”后,他们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中国的许多命名倒也会顾及谐音的不佳联想,但那通常并不是出于对异文化下含义变化的顾虑,更多的是由于汉语本身的特性容易生发不同联想——比如,“健仁宾馆”的老板想必事先就没好好考虑过。至于那种没有含义的音节组合,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也不是为了跨文化下的歧义,而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出身,诸如“美特斯邦威”。
标志牌上的那些中国特色,大部分其实都是由来不久的新传统。如今在中国的每个城镇,大概都不难看到一些带着“王”、“霸”、“皇”、“帝”、“御”字样的标牌,哪怕是厨具也要以此来命名,至于贡酒、贡桔之类也所在多有,连三黄鸡也要用到“皇”字,山寨品牌把“阿迪达斯”切下一半后还要加个“王”字成“阿迪王”,似乎比原品牌更威风。有时也同情我们这些同胞贫乏的想像力,为了拼命突出自己有多好,似乎就只能借助于这些有魔力的字眼了。前些年在靠近塔里木河的一个荒漠小镇上,看到一条街上几乎全是“炒饭王”、“炒面王”、“西部王”之类店面。朱元璋当初禁止小民用“帝
说到这些倒不是为了嘲笑乡镇企业家的品位,因为事实上一线城市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只不过大家提升自己身价的手法略有不同罢了,心态则一——在北上广深也处处可见东方曼哈顿、东方剑桥、比弗利山庄、清水湾之类的楼盘。《格调》一书中嘲笑美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在郊区“标上令人震惊的英国地名”,诸如“诺丁汉橡树庄园”之类,“以便招徕那些中等地位以上的买主”并掩盖其庸俗。——说起来这也算人之常情,都谈不上多少中国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