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家出发,循着窄窄的街道向西前行百米,再向南转,沿着一条长长的城内河步行,再向东过桥,就到学校。路的一侧是高矮不平的诸多破旧的平房,另一侧是几家疲惫不堪的小厂,虽有些脏乱,但可贵在路两侧平房里有很多同学的家,每天上学时,可以清晰地看见各家温馨的灯光,还有熟悉的豆浆、油条、热干面、小笼包的味道,更有孩子缠绵不起的呓语。一边走,一边有同学加入,就像山泉汇进了小溪,小溪又汇进了江河,一直汇进了每个孩子童年的记忆。这条小径很不起眼,没有路灯,没有绿化,路边的河水也是黑乎乎臭烘烘的,但他是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就像黑黑的胶片,拉进了千家万户的苦乐哀愁。当然,这样的小径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漂亮的沿河大道和一片干净整洁的居民小区,小区的一楼都是门面,各家的灯光已变得需要仰视,高度不高,但却似乎已经遥不可及。
我在四川上大学时,图书馆侧的一条石板路,更确切地说是一段青石板的台阶。图书馆建在半山坡,拾阶而下,两侧是茂盛的灌木丛,虽不事修剪,但也有种散漫的韵味。其间点缀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梧桐下修了不少石凳,石凳上当然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台阶的最高处可以看到学校的全景,最矮处接着进入图书馆的一条林荫小道。这条小径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在其间流连的多,为了背书遍踏了他的每一个角落,二是一念起那段青葱的岁月,记忆深处的这条小径就会浮现眼前,会散发出那种灌木丛中青青的味道。很多年以来,很多个心灵疲惫的间隙,都会让我想起当年走在这条小径上的我,步履轻快,灵台清朗,没有恼人的愁思,心中充满着“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高远,眼里望着的都是无尽的前方。记忆已经过去十二年了,不知这条小径在5.12地震的洗礼中,是否还健在,走在上面的学生们是否还那么步履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