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本人初来咋道,请多多指教!
 
我的名片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16438
文章数:2
评论数:0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轻言通胀的危害 (2009/8/24 17:43:00)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经济学家们都一致认为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通胀,通胀的结果会导致下一轮的经济危机和紧缩。因此在全球挽救此轮金融危机时,各国政府都大大的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之后,均在担忧通胀的预期,并似乎这种通胀在中国已经出现并将产生下一轮经济的更严重危机。
经济学家们都一致认为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通胀,通胀的结果会导致下一轮的经济危机和紧缩。因此在全球挽救此轮金融危机时,各国政府都大大的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之后,均在担忧通胀的预期,并似乎这种通胀在中国已经出现并将产生下一轮经济的更严重危机。 当中国上半年发放了高达7.4万亿元左右的信贷时,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和部分官员们都在惊呼通胀的预期和危险,更有大批的人在惊呼中国股市与楼市的泡沫,并通过媒体的过度宣传将这种泡沫的危险性夸大到了“全民皆惊”的地步。中真的已到了面临通胀危险的地步了吗? 钱多了是个数量概念,但要说通胀则是因为钱毛了,而不仅是钱多了。用2009年6月底的实际贷款利率与2008年相比钱不是毛了,而是贵了,名义利率的下降在CPI的负增长中让实际贷款利率高了,比2008年同期还贵。钱如果是更贵了会通胀吗?至少CPI还没证明钱毛了。 中国的房价高吗?几乎当所有的媒体都在高呼房价疯狂的暴涨是,却看到的是销售量的高速增长,在被称为是房价高涨的上海、北京等地,房屋的销售同比几乎是成倍的增长。经济学只能把这种销售的暴涨称为是商品价格太便宜了。排队抢购证明不是价格过高在过度的抑制消费。7月份环比销售虽有下降,同比仍是增长的。 众所周知,市场中的房屋价格自2007年10月之后开始回落,2008年6月份之后开始暴跌,在“拐点论”的阴影中,许多地区房屋的价格下降了30%以上,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数据说明商品房并未出现同比的价格上升,而连续数月仅以0.2%的环比增速在恢复。 是的,统计局公布的6月30日的同比价格上涨了0.2%,但商品住宅是下降的,普通和高档住宅价格是下降的,上涨的只有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70个大中城市中36个城市在同比下降。这些数字都表明房价的回升未超过2008年的同期水平,2008年的价格是在2007年下跌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个别楼盘的价格已超过了2007年的高位,但普遍而言并非如此。 媒体大都关注一个城市中的最高价,但全国整体高档房的供给量仅为全部供给量的3—5%,与大众关注的价格无关,只对少数消费者有效,不会影响整体的情况。为什么汽车业从来不用平均价格,更不会将最豪华的车放入指数中去平均,民航的机票不会将头等舱价格去平均计算,就是这个道理。 当民众在攻击统计局发布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时,说不应将高收入与低收入的收入做平均,但为什么要将不同类型的住房去平均出一个市场销售均价呢?仅装修与非装修之间这个价格就相差甚多,而高级装修与普通装修之间的价格要相差数倍,用豪宅的价格去计算平均房价,就像将鱼翅、鲍鱼的价格计入CPI之中一样荒谬。 全世界都在用增加流动性、降低利率和税费刺激危急中的经济,似乎都在同时努力的用同一种方法吹泡沫,都在给过低的血脉流动加压。但中国与世界发达体的经济基础不同,就像同样是升压药,但对原来是高血压和原来是低血压的人,药物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大约就处于本就是低血压的状态。 中国1—6月份的信贷剧增,但同时央行的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却少发行了上万亿元。金融危机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但并没有让中国的金融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和机理的损坏。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从国家、银行、企业和个人都没有因危机而逆转,因此没有严重的伤害到支付能力。中国的财政赤字远低于美国、英国、欧洲及日本,而这些国家恰恰无法用扩大财政支出去进入经济的实体。相反对于中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的各种项目张均是签章累累,有着再出更多的钱也填不满的坑。“铁公机”之外,还有“水、气、电”等缺口,有社保、医保、教育等不足。更为甚之的中国还有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投资,有市场的经营活动(如土地经营等)。 这些中国的低血压也许还要大量的吃药才能让血压正常。虽然中国1—6月份的GDP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GDP是靠国家为主力军的投资而形成的。但如果从市场层面看,民间投资于房地产投资的低增长(同期相比的负增长),正说明市场层面的经济恢复基础尚极差,或者说并不能支撑保8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复苏必须是建立在非政府投资拉动的基础上才能稳定(保8与经济恢复的概念不同)。而过度的恐惧于通胀的预期必然导致民间投资不敢进入市场与经济实体的结果,最终让政府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失效,并让通胀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经济甚至可能再次滑坡。 中国的银行1—6月份7.4万亿元的信贷支出的同时,却有5万多亿元新增企业存款和3万多亿元新增居民储蓄,银行最终是以正流量的结果报告了中期业绩。历史上中国的银行曾有过数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但这种剥离是否由国库给以补贴或弥补了亏损呢?大约一个通胀就让这数万亿的不良资产变成了盈利。今天的银行大量的信贷进入了政府将买单的项目,即使出现短期的账面亏损也不会形成最终的伤害,因为政府最终仍会买单的。这些项目本就是财政支出应做的事,不过是今天花了明天的钱罢了。 中国政府的赤字较低,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不但有能力解决今天花了明天钱的问题,也有能力让明天的钱延到后天再还。既有空间和能力延缓通胀的产生和泡沫的破裂,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改变可能出现通胀的环境。 有人说7.4万亿元的信贷资金大量的进入了股市与楼市,并在股市与楼市中吹出了泡沫。但如果没有股市与楼市对资金流量的转移,那么这些钱都进入了商品经济的实体中,中国的C
当中国上半年发放了高达7.4万亿元左右的信贷时,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和部分官员们都在惊呼通胀的预期和危险,更有大批的人在惊呼中国股市与楼市的泡沫,并通过媒体的过度宣传将这种泡沫的危险性夸大到了“全民皆惊”的地步。
中真的已到了面临通胀危险的地步了吗?
钱多了是个数量概念,但要说通胀则是因为钱毛了,而不仅是钱多了。用2009年6月底的实际贷款利率与2008年相比钱不是毛了,而是贵了,名义利率的下降在CPI的负增长中让实际贷款利率高了,比2008年同期还贵。钱如果是更贵了会通胀吗?至少CPI还没证明钱毛了。
经济学家们都一致认为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通胀,通胀的结果会导致下一轮的经济危机和紧缩。因此在全球挽救此轮金融危机时,各国政府都大大的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之后,均在担忧通胀的预期,并似乎这种通胀在中国已经出现并将产生下一轮经济的更严重危机。 当中国上半年发放了高达7.4万亿元左右的信贷时,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和部分官员们都在惊呼通胀的预期和危险,更有大批的人在惊呼中国股市与楼市的泡沫,并通过媒体的过度宣传将这种泡沫的危险性夸大到了“全民皆惊”的地步。中真的已到了面临通胀危险的地步了吗? 钱多了是个数量概念,但要说通胀则是因为钱毛了,而不仅是钱多了。用2009年6月底的实际贷款利率与2008年相比钱不是毛了,而是贵了,名义利率的下降在CPI的负增长中让实际贷款利率高了,比2008年同期还贵。钱如果是更贵了会通胀吗?至少CPI还没证明钱毛了。 中国的房价高吗?几乎当所有的媒体都在高呼房价疯狂的暴涨是,却看到的是销售量的高速增长,在被称为是房价高涨的上海、北京等地,房屋的销售同比几乎是成倍的增长。经济学只能把这种销售的暴涨称为是商品价格太便宜了。排队抢购证明不是价格过高在过度的抑制消费。7月份环比销售虽有下降,同比仍是增长的。 众所周知,市场中的房屋价格自2007年10月之后开始回落,2008年6月份之后开始暴跌,在“拐点论”的阴影中,许多地区房屋的价格下降了30%以上,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数据说明商品房并未出现同比的价格上升,而连续数月仅以0.2%的环比增速在恢复。 是的,统计局公布的6月30日的同比价格上涨了0.2%,但商品住宅是下降的,普通和高档住宅价格是下降的,上涨的只有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70个大中城市中36个城市在同比下降。这些数字都表明房价的回升未超过2008年的同期水平,2008年的价格是在2007年下跌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个别楼盘的价格已超过了2007年的高位,但普遍而言并非如此。 媒体大都关注一个城市中的最高价,但全国整体高档房的供给量仅为全部供给量的3—5%,与大众关注的价格无关,只对少数消费者有效,不会影响整体的情况。为什么汽车业从来不用平均价格,更不会将最豪华的车放入指数中去平均,民航的机票不会将头等舱价格去平均计算,就是这个道理。 当民众在攻击统计局发布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时,说不应将高收入与低收入的收入做平均,但为什么要将不同类型的住房去平均出一个市场销售均价呢?仅装修与非装修之间这个价格就相差甚多,而高级装修与普通装修之间的价格要相差数倍,用豪宅的价格去计算平均房价,就像将鱼翅、鲍鱼的价格计入CPI之中一样荒谬。 全世界都在用增加流动性、降低利率和税费刺激危急中的经济,似乎都在同时努力的用同一种方法吹泡沫,都在给过低的血脉流动加压。但中国与世界发达体的经济基础不同,就像同样是升压药,但对原来是高血压和原来是低血压的人,药物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大约就处于本就是低血压的状态。 中国1—6月份的信贷剧增,但同时央行的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却少发行了上万亿元。金融危机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但并没有让中国的金融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和机理的损坏。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从国家、银行、企业和个人都没有因危机而逆转,因此没有严重的伤害到支付能力。中国的财政赤字远低于美国、英国、欧洲及日本,而这些国家恰恰无法用扩大财政支出去进入经济的实体。相反对于中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的各种项目张均是签章累累,有着再出更多的钱也填不满的坑。“铁公机”之外,还有“水、气、电”等缺口,有社保、医保、教育等不足。更为甚之的中国还有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投资,有市场的经营活动(如土地经营等)。 这些中国的低血压也许还要大量的吃药才能让血压正常。虽然中国1—6月份的GDP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GDP是靠国家为主力军的投资而形成的。但如果从市场层面看,民间投资于房地产投资的低增长(同期相比的负增长),正说明市场层面的经济恢复基础尚极差,或者说并不能支撑保8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复苏必须是建立在非政府投资拉动的基础上才能稳定(保8与经济恢复的概念不同)。而过度的恐惧于通胀的预期必然导致民间投资不敢进入市场与经济实体的结果,最终让政府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失效,并让通胀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经济甚至可能再次滑坡。 中国的银行1—6月份7.4万亿元的信贷支出的同时,却有5万多亿元新增企业存款和3万多亿元新增居民储蓄,银行最终是以正流量的结果报告了中期业绩。历史上中国的银行曾有过数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但这种剥离是否由国库给以补贴或弥补了亏损呢?大约一个通胀就让这数万亿的不良资产变成了盈利。今天的银行大量的信贷进入了政府将买单的项目,即使出现短期的账面亏损也不会形成最终的伤害,因为政府最终仍会买单的。这些项目本就是财政支出应做的事,不过是今天花了明天的钱罢了。 中国政府的赤字较低,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不但有能力解决今天花了明天钱的问题,也有能力让明天的钱延到后天再还。既有空间和能力延缓通胀的产生和泡沫的破裂,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改变可能出现通胀的环境。 有人说7.4万亿元的信贷资金大量的进入了股市与楼市,并在股市与楼市中吹出了泡沫。但如果没有股市与楼市对资金流量的转移,那么这些钱都进入了商品经济的实体中,中国的C
中国的房价高吗?几乎当所有的媒体都在高呼房价疯狂的暴涨是,却看到的是销售量的高速增长,在被称为是房价高涨的上海、北京等地,房屋的销售同比几乎是成倍的增长。经济学只能把这种销售的暴涨称为是商品价格太便宜了。排队抢购证明不是价格过高在过度的抑制消费。7月份环比销售虽有下降,同比仍是增长的。
众所周知,市场中的房屋价格自2007年10月之后开始回落,2008年6月份之后开始暴跌,在“拐点论”的阴影中,许多地区房屋的价格下降了30%以上,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数据说明商品房并未出现同比的价格上升,而连续数月仅以0.2%的环比增速在恢复。
是的,统计局公布的6月30日的同比价格上涨了0.2%,但商品住宅是下降的,普通和高档住宅价格是下降的,上涨的只有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70个大中城市中36个城市在同比下降。这些数字都表明房价的回升未超过2008年的同期水平,2008年的价格是在2007年下跌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个别楼盘的价格已超过了2007年的高位,但普遍而言并非如此。
媒体大都关注一个城市中的最高价,但全国整体高档房的供给量仅为全部供给量的3—5%,与大众关注的价格无关,只对少数消费者有效,不会影响整体的情况。为什么汽车业从来不用平均价格,更不会将最豪华的车放入指数中去平均,民航的机票不会将头等舱价格去平均计算,就是这个道理。
当民众在攻击统计局发布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时,说不应将高收入与低收入的收入做平均,但为什么要将不同类型的住房去平均出一个市场销售均价呢?仅装修与非装修之间这个价格就相差甚多,而高级装修与普通装修之间的价格要相差数倍,用豪宅的价格去计算平均房价,就像将鱼翅、鲍鱼的价格计入CPI之中一样荒谬。
全世界都在用增加流动性、降低利率和税费刺激危急中的经济,似乎都在同时努力的用同一种方法吹泡沫,都在给过低的血脉流动加压。但中国与世界发达体的经济基础不同,就像同样是升压药,但对原来是高血压和原来是低血压的人,药物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大约就处于本就是低血压的状态。
中国1—6月份的信贷剧增,但同时央行的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却少发行了上万亿元。金融危机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但并没有让中国的金融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和机理的损坏。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从国家、银行、企业和个人都没有因危机而逆转,因此没有严重的伤害到支付能力。中国的财政赤字远低于美国、英国、欧洲及日本,而这些国家恰恰无法用扩大财政支出去进入经济的实体。相反对于中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的各种项目张均是签章累累,有着再出更多的钱也填不满的坑。“铁公机”之外,还有“水、气、电”等缺口,有社保、医保、教育等不足。更为甚之的中国还有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投资,有市场的经营活动(如土地经营等)。
这些中国的低血压也许还要大量的吃药才能让血压正常。虽然中国1—6月份的GDP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GDP是靠国家为主力军的投资而形成的。但如果从市场层面看,民间投资于房地产投资的低增长(同期相比的负增长),正说明市场层面的经济恢复基础尚极差,或者说并不能支撑保8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复苏必须是建立在非政府投资拉动的基础上才能稳定(保8与经济恢复的概念不同)。而过度的恐惧于通胀的预期必然导致民间投资不敢进入市场与经济实体的结果,最终让政府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失效,并让通胀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经济甚至可能再次滑坡。
中国的银行1—6月份7.4万亿元的信贷支出的同时,却有5万多亿元新增企业存款和3万多亿元新增居民储蓄,银行最终是以正流量的结果报告了中期业绩。历史上中国的银行曾有过数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但这种剥离是否由国库给以补贴或弥补了亏损呢?大约一个通胀就让这数万亿的不良资产变成了盈利。今天的银行大量的信贷进入了政府将买单的项目,即使出现短期的账面亏损也不会形成最终的伤害,因为政府最终仍会买单的。这些项目本就是财政支出应做的事,不过是今天花了明天的钱罢了。
中国政府的赤字较低,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不但有能力解决今天花了明天钱的问题,也有能力让明天的钱延到后天再还。既有空间和能力延缓通胀的产生和泡沫的破裂,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改变可能出现通胀的环境。
有人说7.4万亿元的信贷资金大量的进入了股市与楼市,并在股市与楼市中吹出了泡沫。但如果没有股市与楼市对资金流量的转移,那么这些钱都进入了商品经济的实体中,中国的CPI和PPI还会是负增长吗?正是各种力量分摊了这种过度的流动性,才让通胀没有产生和不会产生,至少在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没有从坑里爬出来时不会出现。
中国的最大问题不是预期的通胀危险,而是政策的反向作用的危险,即经济结构不能危机而及时调整的危险。这种危险远远大于通胀的预期,而结构的调整也许恰恰能接触通胀的预期。各界都知道中国面临结构性问题,但出台了注册都从未解决结构性矛盾。
经济危机的出现本来给了中国一个加大改革、促进市场化的机会,让民营经济的扩大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消费的扩大,但凯恩斯主义却让政策走向了反面,将国退的机会变成了民进的结果。而国企恰恰是没有泡沫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群体、是不被世界经济接受的群体,如国企的天价地和国企国际收购的失败都证明这种情况。而民间投资在国进中的推出(或挤出效应)正是中国目前经济恢复基础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假如靠国有投资或财政投资吹大了泡沫,并可能形成通胀的危害,那么我们反倒希望这个泡沫吹得愈大愈好,破得越惨越好。也许中国民众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但会换来国有的破产和退出,会换来中国真正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没借钱吹泡沫的乞丐绝不会因通胀而破产,只有有大量的借贷的国企才会在泡沫破裂中惨败。
但中国此轮的借贷中,三、五、七年的长期借贷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而长期借贷也许会给国企超过一个经济周期波动的时间,给了他们重新进入增长的机会。为此就只好寄希望于政策对这些财政与国有投资的掌控,使其在拉动GDP中不要损害经济实体、不要让通胀变成泡沫并破裂。
通胀并不可怕,合理的通胀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许是好事。过度的通胀并形成泡沫的破裂才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危险、造成危机和通缩。
会有人认为国企创造的土地出让天价就是一种必然破裂的泡沫,是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并面粉贵于面包最终让资产泡沫破裂的现象。其实屈指可数的天价地还不足以吹成泡沫。
我不想讨论和评价是谁在创造天价地,而更想讨论的是谁在制造天价地必然出现的制度和机会。不是因为土地制度的原因,又有哪里地产商自愿去用天价购置土地呢?
为什么会出现土地拍卖的天价:
1、一定是供求关系恶化的结果,如果土地像商场中的电视机一样有充分的攻击并可以随时购置,会有天价地吗?
2、如果不是为了谋求最大收益而采用拍卖的举牌方式,而是将拍卖换成更有效的招标方式,会有这种天价吗?也许仍有天价地(因为天价地的衡量标准变了),但会有这样的高价和这样的社会轰动效应吗?会对现有的楼盘与二手房产生这样大的冲击与拉动吗?为什么政府只控制面包的价格,而不调控面粉的价格呢?
解决土地供给的制度性为题是防止天价地出现的根本,而不应将板子打在开发商屁股上。
经济学家们都一致认为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通胀,通胀的结果会导致下一轮的经济危机和紧缩。因此在全球挽救此轮金融危机时,各国政府都大大的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之后,均在担忧通胀的预期,并似乎这种通胀在中国已经出现并将产生下一轮经济的更严重危机。 当中国上半年发放了高达7.4万亿元左右的信贷时,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和部分官员们都在惊呼通胀的预期和危险,更有大批的人在惊呼中国股市与楼市的泡沫,并通过媒体的过度宣传将这种泡沫的危险性夸大到了“全民皆惊”的地步。中真的已到了面临通胀危险的地步了吗? 钱多了是个数量概念,但要说通胀则是因为钱毛了,而不仅是钱多了。用2009年6月底的实际贷款利率与2008年相比钱不是毛了,而是贵了,名义利率的下降在CPI的负增长中让实际贷款利率高了,比2008年同期还贵。钱如果是更贵了会通胀吗?至少CPI还没证明钱毛了。 中国的房价高吗?几乎当所有的媒体都在高呼房价疯狂的暴涨是,却看到的是销售量的高速增长,在被称为是房价高涨的上海、北京等地,房屋的销售同比几乎是成倍的增长。经济学只能把这种销售的暴涨称为是商品价格太便宜了。排队抢购证明不是价格过高在过度的抑制消费。7月份环比销售虽有下降,同比仍是增长的。 众所周知,市场中的房屋价格自2007年10月之后开始回落,2008年6月份之后开始暴跌,在“拐点论”的阴影中,许多地区房屋的价格下降了30%以上,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数据说明商品房并未出现同比的价格上升,而连续数月仅以0.2%的环比增速在恢复。 是的,统计局公布的6月30日的同比价格上涨了0.2%,但商品住宅是下降的,普通和高档住宅价格是下降的,上涨的只有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70个大中城市中36个城市在同比下降。这些数字都表明房价的回升未超过2008年的同期水平,2008年的价格是在2007年下跌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个别楼盘的价格已超过了2007年的高位,但普遍而言并非如此。 媒体大都关注一个城市中的最高价,但全国整体高档房的供给量仅为全部供给量的3—5%,与大众关注的价格无关,只对少数消费者有效,不会影响整体的情况。为什么汽车业从来不用平均价格,更不会将最豪华的车放入指数中去平均,民航的机票不会将头等舱价格去平均计算,就是这个道理。 当民众在攻击统计局发布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时,说不应将高收入与低收入的收入做平均,但为什么要将不同类型的住房去平均出一个市场销售均价呢?仅装修与非装修之间这个价格就相差甚多,而高级装修与普通装修之间的价格要相差数倍,用豪宅的价格去计算平均房价,就像将鱼翅、鲍鱼的价格计入CPI之中一样荒谬。 全世界都在用增加流动性、降低利率和税费刺激危急中的经济,似乎都在同时努力的用同一种方法吹泡沫,都在给过低的血脉流动加压。但中国与世界发达体的经济基础不同,就像同样是升压药,但对原来是高血压和原来是低血压的人,药物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大约就处于本就是低血压的状态。 中国1—6月份的信贷剧增,但同时央行的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却少发行了上万亿元。金融危机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但并没有让中国的金融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和机理的损坏。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从国家、银行、企业和个人都没有因危机而逆转,因此没有严重的伤害到支付能力。中国的财政赤字远低于美国、英国、欧洲及日本,而这些国家恰恰无法用扩大财政支出去进入经济的实体。相反对于中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的各种项目张均是签章累累,有着再出更多的钱也填不满的坑。“铁公机”之外,还有“水、气、电”等缺口,有社保、医保、教育等不足。更为甚之的中国还有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投资,有市场的经营活动(如土地经营等)。 这些中国的低血压也许还要大量的吃药才能让血压正常。虽然中国1—6月份的GDP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GDP是靠国家为主力军的投资而形成的。但如果从市场层面看,民间投资于房地产投资的低增长(同期相比的负增长),正说明市场层面的经济恢复基础尚极差,或者说并不能支撑保8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复苏必须是建立在非政府投资拉动的基础上才能稳定(保8与经济恢复的概念不同)。而过度的恐惧于通胀的预期必然导致民间投资不敢进入市场与经济实体的结果,最终让政府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失效,并让通胀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经济甚至可能再次滑坡。 中国的银行1—6月份7.4万亿元的信贷支出的同时,却有5万多亿元新增企业存款和3万多亿元新增居民储蓄,银行最终是以正流量的结果报告了中期业绩。历史上中国的银行曾有过数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但这种剥离是否由国库给以补贴或弥补了亏损呢?大约一个通胀就让这数万亿的不良资产变成了盈利。今天的银行大量的信贷进入了政府将买单的项目,即使出现短期的账面亏损也不会形成最终的伤害,因为政府最终仍会买单的。这些项目本就是财政支出应做的事,不过是今天花了明天的钱罢了。 中国政府的赤字较低,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不但有能力解决今天花了明天钱的问题,也有能力让明天的钱延到后天再还。既有空间和能力延缓通胀的产生和泡沫的破裂,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改变可能出现通胀的环境。 有人说7.4万亿元的信贷资金大量的进入了股市与楼市,并在股市与楼市中吹出了泡沫。但如果没有股市与楼市对资金流量的转移,那么这些钱都进入了商品经济的实体中,中国的C
也许正是政府在有意的为谋求第二财政而在吹泡沫。
国土部公布了620个项目的地价情况,试图用土地出让时的价格占房价中的比例来说明不是土地在推动房价,而是房价在推动地价。其实土地所占房价中的比例与房价是否增长根本无关,而只能证明房价中政府借土地出让而获得的收益的比重和份额。
1、国土部公布了土地出让金在房价中所占的比重,但为什么不公布土地出让价格在放假中所占比重的增减变化呢?如果几年前土地出让金所占房价的比重是5%或10%,今天是23%,明天是40%,那么不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是土地在推动房价吗?如果土地所占比重是从40%下降为23%,还有人会说是地价推动房价吗?
PI和PPI还会是负增长吗?正是各种力量分摊了这种过度的流动性,才让通胀没有产生和不会产生,至少在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没有从坑里爬出来时不会出现。 中国的最大问题不是预期的通胀危险,而是政策的反向作用的危险,即经济结构不能危机而及时调整的危险。这种危险远远大于通胀的预期,而结构的调整也许恰恰能接触通胀的预期。各界都知道中国面临结构性问题,但出台了注册都从未解决结构性矛盾。 经济危机的出现本来给了中国一个加大改革、促进市场化的机会,让民营经济的扩大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消费的扩大,但凯恩斯主义却让政策走向了反面,将国退的机会变成了民进的结果。而国企恰恰是没有泡沫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群体、是不被世界经济接受的群体,如国企的天价地和国企国际收购的失败都证明这种情况。而民间投资在国进中的推出(或挤出效应)正是中国目前经济恢复基础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假如靠国有投资或财政投资吹大了泡沫,并可能形成通胀的危害,那么我们反倒希望这个泡沫吹得愈大愈好,破得越惨越好。也许中国民众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但会换来国有的破产和退出,会换来中国真正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没借钱吹泡沫的乞丐绝不会因通胀而破产,只有有大量的借贷的国企才会在泡沫破裂中惨败。 但中国此轮的借贷中,三、五、七年的长期借贷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而长期借贷也许会给国企超过一个经济周期波动的时间,给了他们重新进入增长的机会。为此就只好寄希望于政策对这些财政与国有投资的掌控,使其在拉动GDP中不要损害经济实体、不要让通胀变成泡沫并破裂。 通胀并不可怕,合理的通胀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许是好事。过度的通胀并形成泡沫的破裂才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危险、造成危机和通缩。 会有人认为国企创造的土地出让天价就是一种必然破裂的泡沫,是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并面粉贵于面包最终让资产泡沫破裂的现象。其实屈指可数的天价地还不足以吹成泡沫。 我不想讨论和评价是谁在创造天价地,而更想讨论的是谁在制造天价地必然出现的制度和机会。不是因为土地制度的原因,又有哪里地产商自愿去用天价购置土地呢?为什么会出现土地拍卖的天价: 1、一定是供求关系恶化的结果,如果土地像商场中的电视机一样有充分的攻击并可以随时购置,会有天价地吗? 2、如果不是为了谋求最大收益而采用拍卖的举牌方式,而是将拍卖换成更有效的招标方式,会有这种天价吗?也许仍有天价地(因为天价地的衡量标准变了),但会有这样的高价和这样的社会轰动效应吗?会对现有的楼盘与二手房产生这样大的冲击与拉动吗?为什么政府只控制面包的价格,而不调控面粉的价格呢?解决土地供给的制度性为题是防止天价地出现的根本,而不应将板子打在开发商屁股上。也许正是政府在有意的为谋求第二财政而在吹泡沫。 国土部公布了620个项目的地价情况,试图用土地出让时的价格占房价中的比例来说明不是土地在推动房价,而是房价在推动地价。其实土地所占房价中的比例与房价是否增长根本无关,而只能证明房价中政府借土地出让而获得的收益的比重和份额。 1、国土部公布了土地出让金在房价中所占的比重,但为什么不公布土地出让价格在放假中所占比重的增减变化呢?如果几年前土地出让金所占房价的比重是5%或10%,今天是23%,明天是40%,那么不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是土地在推动房价吗?如果土地所占比重是从40%下降为23%,还有人会说是地价推动房价吗? 2、不管土地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而要看房价中的哪一部分的费用在增长、哪一部分的增长最高,这部分的增长就是推动房价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与所占比重毫无关系。 陈淮先生举了个例子,一对夫妻的家庭,丈夫原先月收入8000元,妻子原来月收入2000元,合计家庭月收入10000元,比例为8:2。下个月丈夫的收入不变,但妻子的收入增长了500元,合计家庭月收入增长了,但不是丈夫的收入增长了,而是妻子的收入增长了,因此月收入增长与原来所占的比重无关,而只与哪一部分的收入增长有关。 如果增长的主要是房价组成中的土地价格,而非建安、建材或税费,那么房价增长的原因与比重无关,而只与土地那部分成份在快速上涨有关(人工、建材等也会增长,但增长的涨幅小于土地)。 3、土地价格的上涨导致重置成本的上涨,必然产生房屋价格的“加速度”作用。 假定同样的土地,原价2000万元,现价5000万元。表面看用原价2000万元购买了土地的开发商借土地的涨价可以多获利3000万元,但除非这个开发商借此而收手不干了,那么这个开发商就可以与税务局共同分配这3000万元的税外利润了。 但如果这个开发商要继续投资开发,那么这3000万元就会在重置成本中重新回到政府的口袋里。如果税务局从中分走了一部分,那么开发商的收益则在账面盈利之后获取土地的能力减弱了。被社会认为是发了暴利财的开发商,原来拥有十亩地的资本而现在反而只能买八亩地了。这个被称为是暴利的地主土地反而更少了,土地的出让价格暴涨中财产缩水了,再买同样的土地时低价也许又涨了7000万元了。 如果开发商的资产要想不缩水,那么就必须在同样的土地涨价了3000元之后迅速的让楼盘涨价,不但要超越3000万元赚出一个土地增值税和利润所得税的钱,还要有额外的利润,否则无法让同样的十亩地盈利后变成十亩地以上的土地。而这种土地涨价造成的重置成本的涨价“加速度”,就不是可以用土地所占
2、不管土地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而要看房价中的哪一部分的费用在增长、哪一部分的增长最高,这部分的增长就是推动房价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与所占比重毫无关系。
陈淮先生举了个例子,一对夫妻的家庭,丈夫原先月收入8000元,妻子原来月收入2000元,合计家庭月收入10000元,比例为8:2。下个月丈夫的收入不变,但妻子的收入增长了500元,合计家庭月收入增长了,但不是丈夫的收入增长了,而是妻子的收入增长了,因此月收入增长与原来所占的比重无关,而只与哪一部分的收入增长有关。
如果增长的主要是房价组成中的土地价格,而非建安、建材或税费,那么房价增长的原因与比重无关,而只与土地那部分成份在快速上涨有关(人工、建材等也会增长,但增长的涨幅小于土地)。
3、土地价格的上涨导致重置成本的上涨,必然产生房屋价格的“加速度”作用。
假定同样的土地,原价2000万元,现价5000万元。表面看用原价2000万元购买了土地的开发商借土地的涨价可以多获利3000万元,但除非这个开发商借此而收手不干了,那么这个开发商就可以与税务局共同分配这3000万元的税外利润了。
但如果这个开发商要继续投资开发,那么这3000万元就会在重置成本中重新回到政府的口袋里。如果税务局从中分走了一部分,那么开发商的收益则在账面盈利之后获取土地的能力减弱了。被社会认为是发了暴利财的开发商,原来拥有十亩地的资本而现在反而只能买八亩地了。这个被称为是暴利的地主土地反而更少了,土地的出让价格暴涨中财产缩水了,再买同样的土地时低价也许又涨了7000万元了。
经济学家们都一致认为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通胀,通胀的结果会导致下一轮的经济危机和紧缩。因此在全球挽救此轮金融危机时,各国政府都大大的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之后,均在担忧通胀的预期,并似乎这种通胀在中国已经出现并将产生下一轮经济的更严重危机。 当中国上半年发放了高达7.4万亿元左右的信贷时,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和部分官员们都在惊呼通胀的预期和危险,更有大批的人在惊呼中国股市与楼市的泡沫,并通过媒体的过度宣传将这种泡沫的危险性夸大到了“全民皆惊”的地步。中真的已到了面临通胀危险的地步了吗? 钱多了是个数量概念,但要说通胀则是因为钱毛了,而不仅是钱多了。用2009年6月底的实际贷款利率与2008年相比钱不是毛了,而是贵了,名义利率的下降在CPI的负增长中让实际贷款利率高了,比2008年同期还贵。钱如果是更贵了会通胀吗?至少CPI还没证明钱毛了。 中国的房价高吗?几乎当所有的媒体都在高呼房价疯狂的暴涨是,却看到的是销售量的高速增长,在被称为是房价高涨的上海、北京等地,房屋的销售同比几乎是成倍的增长。经济学只能把这种销售的暴涨称为是商品价格太便宜了。排队抢购证明不是价格过高在过度的抑制消费。7月份环比销售虽有下降,同比仍是增长的。 众所周知,市场中的房屋价格自2007年10月之后开始回落,2008年6月份之后开始暴跌,在“拐点论”的阴影中,许多地区房屋的价格下降了30%以上,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数据说明商品房并未出现同比的价格上升,而连续数月仅以0.2%的环比增速在恢复。 是的,统计局公布的6月30日的同比价格上涨了0.2%,但商品住宅是下降的,普通和高档住宅价格是下降的,上涨的只有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70个大中城市中36个城市在同比下降。这些数字都表明房价的回升未超过2008年的同期水平,2008年的价格是在2007年下跌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个别楼盘的价格已超过了2007年的高位,但普遍而言并非如此。 媒体大都关注一个城市中的最高价,但全国整体高档房的供给量仅为全部供给量的3—5%,与大众关注的价格无关,只对少数消费者有效,不会影响整体的情况。为什么汽车业从来不用平均价格,更不会将最豪华的车放入指数中去平均,民航的机票不会将头等舱价格去平均计算,就是这个道理。 当民众在攻击统计局发布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时,说不应将高收入与低收入的收入做平均,但为什么要将不同类型的住房去平均出一个市场销售均价呢?仅装修与非装修之间这个价格就相差甚多,而高级装修与普通装修之间的价格要相差数倍,用豪宅的价格去计算平均房价,就像将鱼翅、鲍鱼的价格计入CPI之中一样荒谬。 全世界都在用增加流动性、降低利率和税费刺激危急中的经济,似乎都在同时努力的用同一种方法吹泡沫,都在给过低的血脉流动加压。但中国与世界发达体的经济基础不同,就像同样是升压药,但对原来是高血压和原来是低血压的人,药物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大约就处于本就是低血压的状态。 中国1—6月份的信贷剧增,但同时央行的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却少发行了上万亿元。金融危机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但并没有让中国的金融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和机理的损坏。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从国家、银行、企业和个人都没有因危机而逆转,因此没有严重的伤害到支付能力。中国的财政赤字远低于美国、英国、欧洲及日本,而这些国家恰恰无法用扩大财政支出去进入经济的实体。相反对于中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的各种项目张均是签章累累,有着再出更多的钱也填不满的坑。“铁公机”之外,还有“水、气、电”等缺口,有社保、医保、教育等不足。更为甚之的中国还有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投资,有市场的经营活动(如土地经营等)。 这些中国的低血压也许还要大量的吃药才能让血压正常。虽然中国1—6月份的GDP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GDP是靠国家为主力军的投资而形成的。但如果从市场层面看,民间投资于房地产投资的低增长(同期相比的负增长),正说明市场层面的经济恢复基础尚极差,或者说并不能支撑保8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复苏必须是建立在非政府投资拉动的基础上才能稳定(保8与经济恢复的概念不同)。而过度的恐惧于通胀的预期必然导致民间投资不敢进入市场与经济实体的结果,最终让政府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失效,并让通胀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经济甚至可能再次滑坡。 中国的银行1—6月份7.4万亿元的信贷支出的同时,却有5万多亿元新增企业存款和3万多亿元新增居民储蓄,银行最终是以正流量的结果报告了中期业绩。历史上中国的银行曾有过数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但这种剥离是否由国库给以补贴或弥补了亏损呢?大约一个通胀就让这数万亿的不良资产变成了盈利。今天的银行大量的信贷进入了政府将买单的项目,即使出现短期的账面亏损也不会形成最终的伤害,因为政府最终仍会买单的。这些项目本就是财政支出应做的事,不过是今天花了明天的钱罢了。 中国政府的赤字较低,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不但有能力解决今天花了明天钱的问题,也有能力让明天的钱延到后天再还。既有空间和能力延缓通胀的产生和泡沫的破裂,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改变可能出现通胀的环境。 有人说7.4万亿元的信贷资金大量的进入了股市与楼市,并在股市与楼市中吹出了泡沫。但如果没有股市与楼市对资金流量的转移,那么这些钱都进入了商品经济的实体中,中国的C
如果开发商的资产要想不缩水,那么就必须在同样的土地涨价了3000元之后迅速的让楼盘涨价,不但要超越3000万元赚出一个土地增值税和利润所得税的钱,还要有额外的利润,否则无法让同样的十亩地盈利后变成十亩地以上的土地。而这种土地涨价造成的重置成本的涨价“加速度”,就不是可以用土地所占的房价比重来衡量的。但市场并不接受这种“加速度”,绝不是可以用土地所占的房价比重来衡量的。
也许土地部门只管土地的初始出让价格,不管因此而产生的其他成本和税费,其实这些都是土地成本中的一部分。土地部门根本未考虑重置成本的实际涨价中要扣除各种税费而产生的楼价“加速度”影响。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因土地占房价的比重来推卸土地涨价时房价涨价的“罪源”。
同时土地出让金是国家收取的所有权租金,这部分组合在取得之初就必须交纳3—4%的契约税,而进入房价之后又再次收取了房价中的契约税。这种费上费、费上税的重复性征收都是因土地而产生的成本中的一部分。重要的不是土地占房价中的比例,而是其合理性与增长动力对房价的影响。
PI和PPI还会是负增长吗?正是各种力量分摊了这种过度的流动性,才让通胀没有产生和不会产生,至少在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没有从坑里爬出来时不会出现。 中国的最大问题不是预期的通胀危险,而是政策的反向作用的危险,即经济结构不能危机而及时调整的危险。这种危险远远大于通胀的预期,而结构的调整也许恰恰能接触通胀的预期。各界都知道中国面临结构性问题,但出台了注册都从未解决结构性矛盾。 经济危机的出现本来给了中国一个加大改革、促进市场化的机会,让民营经济的扩大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消费的扩大,但凯恩斯主义却让政策走向了反面,将国退的机会变成了民进的结果。而国企恰恰是没有泡沫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群体、是不被世界经济接受的群体,如国企的天价地和国企国际收购的失败都证明这种情况。而民间投资在国进中的推出(或挤出效应)正是中国目前经济恢复基础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假如靠国有投资或财政投资吹大了泡沫,并可能形成通胀的危害,那么我们反倒希望这个泡沫吹得愈大愈好,破得越惨越好。也许中国民众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但会换来国有的破产和退出,会换来中国真正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没借钱吹泡沫的乞丐绝不会因通胀而破产,只有有大量的借贷的国企才会在泡沫破裂中惨败。 但中国此轮的借贷中,三、五、七年的长期借贷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而长期借贷也许会给国企超过一个经济周期波动的时间,给了他们重新进入增长的机会。为此就只好寄希望于政策对这些财政与国有投资的掌控,使其在拉动GDP中不要损害经济实体、不要让通胀变成泡沫并破裂。 通胀并不可怕,合理的通胀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许是好事。过度的通胀并形成泡沫的破裂才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危险、造成危机和通缩。 会有人认为国企创造的土地出让天价就是一种必然破裂的泡沫,是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并面粉贵于面包最终让资产泡沫破裂的现象。其实屈指可数的天价地还不足以吹成泡沫。 我不想讨论和评价是谁在创造天价地,而更想讨论的是谁在制造天价地必然出现的制度和机会。不是因为土地制度的原因,又有哪里地产商自愿去用天价购置土地呢?为什么会出现土地拍卖的天价: 1、一定是供求关系恶化的结果,如果土地像商场中的电视机一样有充分的攻击并可以随时购置,会有天价地吗? 2、如果不是为了谋求最大收益而采用拍卖的举牌方式,而是将拍卖换成更有效的招标方式,会有这种天价吗?也许仍有天价地(因为天价地的衡量标准变了),但会有这样的高价和这样的社会轰动效应吗?会对现有的楼盘与二手房产生这样大的冲击与拉动吗?为什么政府只控制面包的价格,而不调控面粉的价格呢?解决土地供给的制度性为题是防止天价地出现的根本,而不应将板子打在开发商屁股上。也许正是政府在有意的为谋求第二财政而在吹泡沫。 国土部公布了620个项目的地价情况,试图用土地出让时的价格占房价中的比例来说明不是土地在推动房价,而是房价在推动地价。其实土地所占房价中的比例与房价是否增长根本无关,而只能证明房价中政府借土地出让而获得的收益的比重和份额。 1、国土部公布了土地出让金在房价中所占的比重,但为什么不公布土地出让价格在放假中所占比重的增减变化呢?如果几年前土地出让金所占房价的比重是5%或10%,今天是23%,明天是40%,那么不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是土地在推动房价吗?如果土地所占比重是从40%下降为23%,还有人会说是地价推动房价吗? 2、不管土地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而要看房价中的哪一部分的费用在增长、哪一部分的增长最高,这部分的增长就是推动房价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与所占比重毫无关系。 陈淮先生举了个例子,一对夫妻的家庭,丈夫原先月收入8000元,妻子原来月收入2000元,合计家庭月收入10000元,比例为8:2。下个月丈夫的收入不变,但妻子的收入增长了500元,合计家庭月收入增长了,但不是丈夫的收入增长了,而是妻子的收入增长了,因此月收入增长与原来所占的比重无关,而只与哪一部分的收入增长有关。 如果增长的主要是房价组成中的土地价格,而非建安、建材或税费,那么房价增长的原因与比重无关,而只与土地那部分成份在快速上涨有关(人工、建材等也会增长,但增长的涨幅小于土地)。 3、土地价格的上涨导致重置成本的上涨,必然产生房屋价格的“加速度”作用。 假定同样的土地,原价2000万元,现价5000万元。表面看用原价2000万元购买了土地的开发商借土地的涨价可以多获利3000万元,但除非这个开发商借此而收手不干了,那么这个开发商就可以与税务局共同分配这3000万元的税外利润了。 但如果这个开发商要继续投资开发,那么这3000万元就会在重置成本中重新回到政府的口袋里。如果税务局从中分走了一部分,那么开发商的收益则在账面盈利之后获取土地的能力减弱了。被社会认为是发了暴利财的开发商,原来拥有十亩地的资本而现在反而只能买八亩地了。这个被称为是暴利的地主土地反而更少了,土地的出让价格暴涨中财产缩水了,再买同样的土地时低价也许又涨了7000万元了。 如果开发商的资产要想不缩水,那么就必须在同样的土地涨价了3000元之后迅速的让楼盘涨价,不但要超越3000万元赚出一个土地增值税和利润所得税的钱,还要有额外的利润,否则无法让同样的十亩地盈利后变成十亩地以上的土地。而这种土地涨价造成的重置成本的涨价“加速度”,就不是可以用土地所占
我不认为通胀已经到来,但更希望政府在刺激经济的增长时要防止和减少政府人为的制造通胀和泡沫的基因,不要让这些本不是通胀与泡沫的元素在政府的不正确操纵中、不正确认识的错误对策或政策导向中变成了通胀的表象与推动力。
启动民间投资取决于政策能否改变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平衡点,包括降低风险预期和增加收益预期。降低风险预期是增强投资者对未来的市场需求会长期变好的信心。但通胀的预期和政府可能对通胀而采取行动、逆市调整的预期将让投资者加大风险的预期,也不会增加收益的预期,那么就一定会造成本就在观察中的民间投资更不敢进入市场。民间投资尤其会担心接了国家投资引发通胀破灭的最后一棒。
房地产投资并没有恢复到一个合理的增长。一是,自1998年房改之后,房地产投资大致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衡,而6月份统计说明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并仍在加大。二是,房地产投资对GDP的影响巨大,历年约占20%的比重,如今的比重在下滑。三是自2007年底,尤其是2008年钟之后的持续下降必然引发下一个周期中的供求关系变化会在未来的几个月后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少数城市已经矛盾突出)。四是,大量的投资增长部分集中于建筑与安装的后期阶段,而房地产开发的前期阶段中的土地购置、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的投资都还是负增长,更突显出年底年初的供给下降的可能。国防景气指数也还仅为96点多。
在这种情况下,惊呼房地产已出现泡沫、房地产已出现疯狂和通胀,只会吓退民间投资、减少供给,并让不远的后期出现更为严重的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激化。根据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的经济现状和主要矛盾、正确解读已发生的表象,确定正确的调控政策就尤为重要了。
房地产是个长期的投资决策行为,短期且多变的政策措施不利于解决稳定预期的矛盾,如一年有效的二手房交易税费政策,多变的第二套住房信贷政策等都无助于市场的信心恢复和投资恢复。再用通胀的威胁来改变政策的可持续性必将给经济的恢复带来不良或灾难性的影响。以价格为调控目标的政策也无疑会在市场波动中变成为多变的短期行为,也不利于长期投资决策的信心建立,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相对稳定和长期发展。
预言通胀必然出现容易,但轻言通胀则危害无穷,要警惕通胀而引发的经济危害,却不能在危机尚未解除之前轻言通胀。
阅读数:877
评论数:0
博客主人的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 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简介
    北京市华远集团总裁 华远集团公司的企业性质为国有独资公司,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要担负管理和投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