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大部分企业在面临被逐出海洋时,有一位大师告诉你:“你现在所在的是血腥的红海,你应该跳出去,到一个没有血腥竞争的蓝海中畅游。”这对一个已经快筋疲力尽的市场游泳者是多么具有吸引力的诱惑呀。可是当你真正跳入蓝海时,你会发现,被蓝海淹没的冤魂远远大于被所谓的红海吞没的英灵。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演,是因为我们没有对历史进行反思。“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个周期实在是显得太短了。就在五年前,多少投资者在寻觅暴富的过程中,随着网络股的蹦溃而血本无归,又有多少在还没有想明白盈利模式的前提下就投资网站的投资者仰天长啸。当然也在网络这个“蓝海”造就了张朝阳、丁磊等英雄,但是历史更多的事实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正是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的非理性,也就造就了管理理论的媚俗与“玄学”的盛行。在知识市场上有个公理,那就是,只要你说“包治百病”,总会有人相信。而且说得越玄,相信的人越多,因为越是得不到证实的说法,越会让人感到博大精深。“蓝海战略”可以说是2005年“玄学”管理的经典。
价值创新本身只是个通用词,无论是产业内竞争还是产业创新,其本质都是价值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蓝海战略”本身并没有说错。以我对《蓝海战略》的认知,也许是没有领悟到它博大精深的精髓吧,蓝海战略所倡导的是产业创新。其实倡导这一点也是没有任何错误的。所以拿“蓝海战略”与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进行比较,甚至提出“蓝海战略”“竞争战略”之言,其实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因为他们所谈的根本就不是同一层面上的事情。
既然是强调价值的产业创新,那么它本身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当把它宣传成为一种适合所有企业的可以模式化的战略时,其谬误就产生了。而“蓝海战略”虽然强调了价值创新,但它并没有对进入“蓝海领域”的前提条件,以及投入产出与风险进行分析。这就是我所强调的管理中的模糊思维。
从事咨询工作的经历告诉我,没有实证的分析和没有逻辑推理的所谓理论,是经不住实践的考验的。我说《蓝海战略》更像一部管理小说,是因为一部好的小说可以给人们描绘天堂的美好,也可以给人们很多生活的启示,但从来没有给读者以走向美好生活的路径。《蓝海战略》更像给企业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没有竞争的市场领域,这很像“海市蜃楼”。而且也告诉了一条路径——价值创新。但“价值”这个词无论是在经济学、财务学、还是营销学中都有其准确的含义,而不是虚幻的海市蜃楼。《蓝海战略》所描述的价值创新,更像是一条通往“海市蜃楼”的彩虹。当雨过天晴时,人们发现市场的竞争依然是血色黄昏。
当企业都向往着蓝海并进入蓝海时,蔚蓝的海洋又将变成血色的“红海”,也许这种对蓝海的渴望不停的推动着企业去探索和创造满足人类新需求。但在没有对“蓝海”的“海水密度”和企业“自身密度”的研究情况下,都去踏着彩虹跳入蓝海。这种对企业战略的导向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产业创新的历史上,电器、汽车、电脑、互联网、飞机都曾经是蓝海领域。任何创新都不会是永远处于的蓝色。但对于大部分市场微观竞争主体的企业而言,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如何在已知的领域进行竞争与生存。
因此,我不反对图书的营销与概念的提炼,但我认为没有科学的前提界定的任何管理论点都是手段与目标的颠倒。我们需要的是为企业服务的管理思维,而不是需要企业为其思维而服务。显然,把‘蓝海战略“看成是适应大部分中国企业的一种战略思维都是对企业目标的偏离。
价值创新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含义,而不是“皇帝的新衣”,谁都明白,但谁都不去说。“玄学”的智慧就在于抓住了人们的看不懂就不敢说的心理,如果人们还具备小孩的思维能力和纯真的话,就应该把“蓝海战略”这个“皇帝的新衣”说破。我的咨询经验的我所能掌握的思维能力告诉我:企业的战略也好,管理也好,都是朴实的东西,如果你看到一个看都看不懂的管理书,多半是“道士”所做。这个中国有,国外也有,而且很多,外国人的忽悠水平不压于中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