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汇率、海权、领土、军事、周边关系、意识形态领域争议,凸显了中国外交的严峻挑战,也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与担忧。在中国周边,一个对它不利的环境正在形成:邻国先后强化与美国的合作或联盟关系,以应对在它们看来可能或已经形成的“中国威胁”。
在西方国家从全球经济危机中曲折复苏的时候,2010年的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高调崛起;也目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紧张感快速提升。一年内,中国与世界大国及周边国家摩擦不断,中美、中日、中韩,甚至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小国家之间都出现程度不一的不和谐信号。
围绕汇率、海权、领土、军事、周边关系、意识形态领域争议,凸显了中国外交的严峻挑战,也透露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与担忧。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不久前撰文称,在国外,中国的崛起已经激起了钦佩、嫉妒、怀疑,甚至在某些角落引发公开的敌意。而就在中国周边,一个对它不利的环境正在形成:邻国先后强化与美国的合作或联盟关系,以应对在它们看来可能或已经形成的“中国威胁”。
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中美关系甫入2010年就匆匆告别了2009年的蜜月期。在美国就业欲振乏力的背景下,2010年开年美国媒体对人民币汇率展开攻击,到此后的对台售武、谷歌事件、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等争议中,中美关系一路急转直下。
双方并非没有做出努力以控制冲突范围,例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访美出席核安全峰会,一度营造了峰回路转的氛围。但是,韩国天安舰号神秘沉没事件后,东北亚局势骤变,又将中美的微妙对峙直接带到中国家门口。随后,南中国海争议,美越联合海上演习、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本民间反华情绪抬头、延坪岛炮击事件、更为频繁且规模升级的军演,让东北亚形成新冷战格局的可能成了学界的担忧。
下半年,当中美还在汇率问题上短兵相接,“货币战”、“贸易战”的论题喧嚣尘上,中国又卷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中西方角力。随着诺贝尔和平奖成绩揭晓,西方舆论重启一轮针对中国民主与人权的施压。由于上述的种种,2010年被看做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里,外交挑战与麻烦极多的一年。
中国外交环境的急剧变化,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美国“重返亚洲”,将战略重点转移回到亚洲,被许多国内人士视为问题的根源—由于美国的搅局,导致了许多原来存在的矛盾:汇率、南中国海、东海、朝鲜等同时迸发。
这一评论在相当程度上属实,但它也点出有些问题是先于美国的“重返”既存在。而且,另一个课题是中国采取的应对模式,是否没有促使事态更好地平息,反而扩大对立的态势。
近期有学者开始探讨,中国内部的发展,是否已经与中国新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造成一些原来属于内部领域的不协调,较过去更明显地影响对外关系。具体而言,分散式的涉外工作决策部门难免造成政出多门,国家外交利益难以协调统一;在经济上,中国30多年的出口经济发展极为成功,但是作为大陆型经济体,出口高依存度让中国积累庞大的外汇储备,为此国家对内承担储备贬值的风险,在外面背负对全球经济失衡负有责任的指责。
近期有学者开始探讨,中国内部的发展,是否已经与中国新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造成一些原来属于内部领域的不协调,较过去更明显地影响对外关系。具体而言,分散式的涉外工作决策部门难免造成政出多门,国家外交利益难以协调统一;在经济上,中国30多年的出口经济发展极为成功,但是作为大陆型经济体,出口高依存度让中国积累庞大的外汇储备,为此国家对内承担储备贬值的风险,在外面背负对全球经济失衡负有责任的指责。
中国早就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但在金融危机以前,当局对转型的急迫感不高。同样的,在另一些课题上,被动反应、维持现状的本能,也可能导致中国在时局的变化中容易陷入被动。这在朝鲜问题上的展现颇为突出。北京大学国际问题专家朱锋不久前受访时指出,北京的对朝政策更多是为惯性所主导,而非对自身国家利益的敏感度。
今天的中朝关系早就今非昔比,社会现实与国际融于程度更是千差万别,朝鲜的很多所为已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是主导官方话语的依然是中朝传统友谊,传统话语与思维定式让当局在有关问题上渐失紧迫感,未及充分发展和运用政策选项。而且每当朝韩出现新危机,中国就被推到风口浪尖,要求“负起责任”,消耗国际形象成本。
壮大的中国,要证明自身崛起有利于世界,好像比过去困难了。但崛起的中国又不可避免地政要求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要求得到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更多尊重。快速上扬的民族主义,加上对本国崛起的旺盛自信,有时转化与思维方式与态度上的盛气。
外部世界对中国日增的猜疑担心,以及中国内部的“变得不够”与“变得太快”,两者的不协调交织出了2010年中国外交局面的变化。
必须指出的是,国际社会和西方舆论也没有对新局面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于是,误解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见,也影响外部世界对中国形成公正合理的认识。例如,西方认为经济增长的中国必然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与政治体制,这个期望就不尽现实,也不一定符合中国的自身发展规律。
1月份胡锦涛访美
2011年中国外交的头等大事,是1月份胡锦涛访美。国内有学者提出,在经过一年的磕磕碰碰后,这是一个中美进行“战略再保证”的重要机会,包括双方要再向彼此表明,双边政策并没有改变,美国无意遏制中国,中国也无意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改变现存国际秩序。如是,这次访问也可能成为2011年中国外交形势的“定调”之行。
最近几个星期,通过中国外长杨洁篪谈话,中国副总理王岐山访美以及美国防长盖茨的访华计划,双方开始营造积极气氛。有消息说,在胡锦涛访美加上月初半岛危机确实别无出路,中美已开始在朝鲜问题上向彼此的步调靠拢。鉴于中美利益紧密交织,接下来预计双方还将继续“斗而不破”的原则,但是由于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双边关系中颠簸也是不可避免的。
对西方世界来说,面对中国崛起,为之进行战略与心理调整,这个过程绝不会舒服,而且不舒服感恐怕会日增,现在只是个开始。而就中国而言,中国要实现加速经济转型的目标,此外也技巧地管理外界的预期,中国如果能继续让外部世界看到,中国崛起不是威胁而是惠及各方,发展成另一个超级大国的路程会更平顺。(联合早报网:名家专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