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场上一声哨响,一场小球(足球)撬动大球(地球)的游戏正式开始,足球可以使球迷忘乎所以地跟着别人一起哭一起喊,一起欢笑或起哄,连一个平时的“非正式球迷”都可以瞬间裂变为一个“准球迷”而暂时跻身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潮流之中……当然,这还不是这场世界杯盛宴的全部。球迷们期待已久的南非世界杯即将开赛,试问,“世界杯”究竟为何让人为之疯狂?
首先,它满足了人们在一个特定阶段内关注某个共同话题的心理需求。虽然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以及“地球村”事实早已出现,不过,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理论性的指引以及技术性的驱动,我们最为稀缺的是可以超越国界、肤色、种族、性别、年龄、地域、收入的公共议题。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补的就是这个缺。同时,在这种共同心理需求的背后还蕴含着更多的“和谐”深意。比如“人人平等”这一普适理想,“世界杯”相对公平地做到了“电视机前人人平等”、“看台上人人平等”,每一位观众作为某个共同社会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都拥有了自己没有理由的喜好权、无所谓利益的选择权、不受人支配的发言权;再例如,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都不喜欢战争,但是都不会排斥或拒绝“优胜劣汰、争强好胜”的良性竞争,因为只有在竞争中才可以体味出超越平凡的精彩,当这种好胜心在每个人心中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力量,而在平时这样的力量又难以释放……无副作用的世界杯用一场又一场和平的竞争取代了非和平的战争,无疑是一次用最低的成本满足了世界人民最大效用的壮举。
其次,它建造了使普通球员成为世界级球星的表演场,搭就了公众观看明星制造过程的观礼台。名人是社会注意力的资源凝结之处,球星之所以成为受人追捧的公众人物、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坚分子、成为商业形象的代言人,是因为他在绿茵场上的出色表现。2006年的世界杯注定是一个制造球星的舞台,除了杜德克、弗雷、杰拉德、卡卡、兰帕德、罗纳尔多、皮耶罗、特里等这些引人注目的球星外,一些新兴球星也将脱颖而出,被人谈论、评说、记取,当然也会有一些“老星”们让人失望、质疑乃至唾弃,所以四年一次的大赛,是足球明星榜的一次重新洗牌。而其奇特之处就在于,只需要在三十天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对一个人快速成名过程的全景式欣赏,这对球星和看客来讲都是极有吸引力的。
它还满足了人们对过程优于结果的心理需求以及球迷们的身份认同感。球迷们压抑了四年的理智与情感在这一个月内集中尽情爆发。上一届世界杯时差只有一个小时,体验不出球迷的真性情,而德国世界杯,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球迷们终于找到了可以和“伪球迷”们区隔的身份特征。在这场没有中国队的世界大赛中,球迷们认为他们终于可以真正地投入这项他们喜欢的运动,而不是像“伪球迷”试图通过一场胜负来满足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这种过程满足和人生奋斗的境界何其相似?真正你所为之奋斗的目标达成后,很多人才发现,达到目标所带来的满足感,远远不如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带来的满足,因此才有人发出了“活在当下”的嗟叹。
对政治家来说,世界杯是一场可以影响政治的竞选;对商人来说,世界杯是一桩能够寻求暴利的商机;对球员来说,世界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对球迷来说,世界杯是一次看客心理的极大满足……世界杯幸好只是四年一届,但实际上也只能是四年一届:很显然,只有在足够充分的期待与需求下,社会大众的参与感、陶醉感、兴奋感才不会被稀释,他们才会点燃心中火一样的激情,才会释放出非一般的狂热,而这,正是这样一个可被全人类共享的生理及心理盛宴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