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50后、60后、70后似乎掌权,但是如果站在消费文化与流行时尚的角度而论他们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权力,他们在家庭事务的很多问题上其实是听孩子的,而且他们上网、用手机、利用各种即时通讯的能力都不如下一代,所以他们坐在影响力的位置上,却并不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群。
当年轻一代离开了校园,他们就进入了非独生子女一代说了算的场域,尽管他们依然尽力表现一点他们的特色,但是他们要想混下去,得到适当的资源,就必须寻求妥协,就不能完全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就需要委曲求全,因此在不在校园是社会化的重要分界,也是个性特色化的重要分界,一旦离校,特色就减弱。也就是说,校园群体比较非校园群体他们的消费特色更加明显,大中学生比白领群体更有消费文化特色,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尽管在其他方面的社会化相对幼稚,但是只要他们能积极适应,他们在消费资源与消费决策上能得到比以前的年轻一代更多的宽容。
而在大学生与中学生之间,中学生更时尚与更有个性,这部分是因为中学生更单纯地面对考试,受的社会影响更小,个性更突出,尤其是在城市中中学生更有纯粹的前卫文化,而在大学里面,城乡来源杂处的大学生减弱了校园群体个性的鲜明性。随着考试价值的减弱,就职需要的增加,群体消费文化个性反而有某种减弱的趋势。也就是真正的独特来源于封闭,来源于只要考试啥也不知道的中学生群体,而且我们可以想象水深火热的应试群体更有在消费与文化个性上寻求另类发泄的动力。就目前情况而论,那就是90后比80后更有消费文化独特性与时尚表现力。
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了一个消费时尚影响力的基本图景:年轻下移,时尚个性在增大;同时消费文化的表现力也更强,同时对于家庭消费文化的影响力也更大,在社会上表现出的主张力与推动力也更强。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告诉了我们一种消费文化研究与理解的非传统思路;是影响力,而不是静态结构分布决定消费市场,理解社会消费中的社会群体影响链至为重要;尽管职场趋向影响力分布依然沿循自然的年龄分布模式,但是消费影响力模式则正好相反,那些明白前者的人往往不能自然明白后者的逻辑,而明白后者逻辑的人也有对前者逻辑的误解;从长远一点来看,这两者的影响力逻辑将趋向一致,那就是年轻人影响力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