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叶茂中的文章很多,写俞敏洪的文章也很多,叶茂中,俞敏洪写的文章也很多,但把叶茂中和俞敏洪放在一起来写的人恐怕不多。这些年的经历使我对两人有所了解,也就有了这篇文章。我大二喜欢上广告,而叶茂中在中国的广告界是一个你想绕也绕不过的人物。大四毕业那年准备赴美留学,而俞敏洪的新东方是我留学路上的重要一站。多少留学人员都经历过他或他的新东方的洗礼。当我不经意地把两人放一起时,却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同是江苏人,都是幼年贫寒,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成名立腕,两人都有着一张与他们的实际年龄及今日的成就不太相称的,饱经岁月风霜剥蚀的过早苍桑的脸。
有故事的人才会生动
俞虽不是搞广告,营销的人,在我看来却是一个老道的营销专家。我在新东方的妙峰山住宿部培训过两次,住在一个据说是以前太监住的四合院,关于俞的故事听了几大筐。新东方的课堂一般是几百个人的教室,每当台上的老师想让下面的学生振作一下或想让自己幽默一下的时候,便会讲出一段关于俞的故事来。说什么俞当年想赴美留学,考GRE数学老考不过;什么俞在上北大之前在村里当生产队长;俞常让远在美国端盘子的徐小平买Playboy等等,应有尽有。怪不得大部分上过新东方的人都会说,什么东西都忘了,只有那些关于老俞的故事长久地保留了下来,总是那么鲜活。在培训期间,新东方会不时地给学生发一些资料,尽管这些资料是早就准备好了的,老俞却会让新东方的员工三番五次地来发,真是不厌其繁,好让学生感觉在新东方培训,老有东西可发,好让你感觉那2000多块钱还值。
关于叶的故事似乎更不少。什么小时候和姐姐靠一个南瓜在船上过了一个星期;什么上学时,因打架出了名,上学时从不用自己背书包;在广告公司打工时,好不容易接到第一个客户,他却告诉这个客户,你的产品现在还不适合做广告;某年某杂志评十大策划人,因评来评去只选了九个,便把当时因出了一本《广告人手记》的叶生拉了进去;叶的公司早期人员流动比较大,叶干脆给每个员工起个艺名,什么小虫,小草之类的。员工离开后,艺名还在,名片还在,以给外人以公司员工稳定的错觉。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当我们在茶余饭后与朋友一起聊天说话时,我们可能一般都不会正襟危坐地去讨论一些什么书中的正经理论,而更会倾向于说些这样子的奇闻逸事。人物因故事而生动,因故事而被广泛、快速地传播。故事也就成了人物们的记忆点。没有背景,靠着自己尽乎无情的globrand.com勤奋与努力,在挫折与屈辱中崛起。这样的故事总给人以憧憬。
励志篇
上过新东方或了解过新东方的人,都会记得俞的那句刻骨名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打开叶的网站会听到那几声撕心裂肺的狼嚎,看到那叶氏宣言,“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别人就会对你残酷一点;自己对自己残酷一点,别人就会对你好一点。”俞曾说他当年在北大教书时,因日子清贫,留学梦屡屡破灭,回家后老婆对他有怨言,从而被迫走上培训之路,于绝望处找到希望。俞说,“人最希望受到的尊敬是来自家庭内部的尊敬,如果连老婆都不尊敬你的话,还活着干什么。”叶在他25岁那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他的家乡泰州,来到上海,屡遭失业之后,干脆天天跑商场,读报纸,研究广告实战,用3年时间奋笔疾书写就《广告人手记》,从而开始他的广告人生之旅。叶谈了五年的女友最终成为了别人的新娘。
如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功成名就。新东方的培训班一般要提前几个月才能预定到座位,而叶的营销策划机构也成了中国唯一不用业务员,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并提前付清一年的服务费的广告公司。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把两人放在一起来看,两人的不同之处,似乎也一目了然。俞的新东方已成为中国培训市场中的一艘航空母舰,出版图书,网络课堂,开办分校,全面出击。俞(几年以前就只担任董事长一职)更注重集体的力量,借助新东方这个平台,努力把一些有潜质的“牛人”打造成明星,王强、江博、钱永强、周成刚、杜伟等等,不一而举,当然还有可爱的徐小平。新东方甚至被称为“牛棚”。集体做战的好处是可以资源共享、经验共享、信息共享。某人的一个笑话,便可以迅速地流传,所以如果你从不同的新东方老师那听到同一个笑话,你一点都不要感到奇怪、惊讶。
而叶似乎更注重个人的力量。我们从他的网站及著作中基本上看不到其其他员工的名字及身影。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这不竟让我想起另一个人李阳,他的名气应不亚于俞(也有很好的记忆点,大学期间年年要补考,偶然顿悟,成就疯狂英语),然而,想起李阳,我却始终想不起他还有个什么公司,其在英语培训领域的规模及影响,现在已远不能与俞相提并论。这也许是人各有志,与各人的价值取向有关,俞曾说要把新东方办成中国的哈佛耶鲁,而叶亦放言,45岁以后想重新拿起画笔,周游世界。
世界总在改变,一些人总被世界改变,一些人也总在改变世界。最后借马丁路德金的一句话,也是俞的座右铭,“We will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作为本文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