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初来咋道,请多多指教!
我的个人资料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11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37464
文章数:30
评论数:0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麦肯光华:年关近,土特产销售何时摘下紧箍咒? (2009/3/17 10:08:30)
特产产品,迎来了一年销售的旺季。年关临近,置办年货的人流大增,而特产作为礼品性质浓厚的特性,总是能在年关时节火上一把。季节性是此类产品销售的一大特点,剖析个中缘由,就要细数特产市场的几大发展方向
 
“土”
  土特产品虽然以其“土”、“特”吸引消费,但包装的外表、品质的标准不能“土”,也就是土其“味”而不能土其“形”。有很多消费者反映,自己十分渴望一些带有地方风土人情的产品,但现在的土特产品需要在外表形象上提升层次和品牌效应。所以土特产也应该摘掉自己的“土帽子”土特产的卖点不仅仅就一个“土”字。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前两年火暴异常的“土掉渣”烧饼,核心卖点就是土,因此在市场上出现了井喷现象,这就是一种新的以土为核心的创意,恰恰相反它不是把烧饼做的更土,消费者吃烧饼时,并没有感觉到有多土,相反造成了一种时尚。
 
“家乡”
  实际土特产更能让很多人产生对家乡的感觉和回味,如今在城市里的“农村人”很多,或者和农村有些关联的人很多,所以土特产更能让人产生对家乡的记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家乡风光和风味的回味……
  你可能去过很多地方,吃过许多地方的土特产品,但很难,或者说基本吃不到地道的家乡土特产品,其中去除一些深加工特产,去除一些假冒原产地的土特产,更没有机会品尝到真正地道的乡土产品。
  所以,真正的土特产品宣扬对家乡的情结也是土特产的一项明确的具体的打动消费者的利益,也是一张最佳的感情牌。  
 
区域
  十大名茶之首的龙井茶,黄土高原的红苹果,国酒之称的贵州茅台,景德镇的瓷器……正是独特的地理来源赋予了它们独一无二的特殊品质,土特产的地理标志很大程度上就是土特产的“保护伞”。
  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准,是推动土特产走向市场的重要工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可以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茶叶、花生、调味品、苹果、茶叶、榨菜等土特产声名远播,身价倍增,成为创收的“金字招牌”。比如陕西的苹果、河南信阳的毛尖茶叶、重庆的涪陵榨菜等等。
  我国历史悠久的土特产品很多很多,这些土特产品应该抓住这个地理标签,让更多的名优特产走出地方,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但同时要谨记不能因为数量而牺牲质量,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龙口粉丝、金华火腿因部分企业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导致自毁信誉的典型案例就是前车之鉴。
 
“再加工”
  兵马俑穿着花衬衫,一听你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好奇。在西安,出现彩绘兵马俑,分别绘有民间剪纸、安塞腰鼓、皮影等图案,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生动展现了陕西的文化元素,也再现了兵马俑的时尚价值,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称赞。
  对于土特产来说,也可以打破固有的单一的概念,实行新的的尝试和改进,像这样进行产品创新的土特产还不多,不能说土特产就不能创新,只要你是商品,就得先具备商品的属性,土特产也不例外。如果有好的载体,独特的思路,土特产也可以活灵活现起来,增强土特产的核心价值。  
 
品牌建设是土特产发展的一项任务
同质化是这几年来市场竞争中提及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之一,在特产领域,只有树立品牌才能让消费者辨别清楚,产生信任和忠诚。而不能和其他鱼目混杂的小作坊共享品牌,低劣竞争。土特产的市场没落,不可回避的展示在国人身边。尽管我们想尽办法,绞尽脑汁,都无法阻挡特产视察的日趋严峻。国内的土特产基本具备浓郁的地方特色,有些特产已经妇孺皆知,被全国人民所接受,有些则困于一隅,濒临灭绝,被人遗忘。
各地都在大搞品牌建设,但笔者认为,不弄清特产没落的内在原因,这种建设也仅仅是华而不实的表面工程而已。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出在哪里?我们从平实的案例中可以窥见一丝端倪。
典型的案例:经常出入北京的人感触最深,第一次带回去的礼物大多以烤鸭为主。那第二次呢,你不能还带烤鸭吧。第三次第四次,基本上不会有人考虑它了。我们认为:特产产品,因为“特产”二字,陷入了即兴消费的泥沼。即兴消费无法保障二次销售,总有那一天,消费者都不愿意尝鲜了。北京烤鸭的市场号召力很强,那对于更多的干果、酥饼等特产,二次消费的可能性或将大大降低。当特产逐渐跳出原有的区域限制时,特产就不能仅仅依赖即兴消费。原因很简单,消费者不需要尝鲜的时候,就不再有消费的理由,也正是你退出该区域的时候。
当然,刚刚谈的是特产中的食品,其它特产会不会有差异呢?诸如工艺品、历史纪念品之类,会不会跳出这个魔咒呢?同样不能,因为,不管工艺品,还是食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基本是相同的,一旦有了消费体验,也就失去再次消费的冲动。例如,我们去西安,大多不会重复购买兵马俑送给亲朋好友;去天津,也基本不会重复购买泥人张;去三亚,也不会每次都背着五彩斑斓的贝壳送朋友。
 
彻底改变提升特产市场的品牌含金量,必然要从即兴消费的窠臼中挣脱出来,否则难有出路!
  
 
作者:范明刚
新产品策划专家!中国招商策划第一人!市场营销大师级人物!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麦肯光华(北京)国际营销策划机构高级合伙人,15年市场营销一线实战经验,从医药代表、区域经理、市场部经理、营销总监、高级合伙人等角色转换。有着多家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龙头公司的从业经验,现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EMBA客座教授,在销售与市场、中国经营报、人民日报经济版、中国营销传播网等70多家主流媒体发表200多篇文章和观点。
擅长领域:
企业战略规划、品牌定位和知名度提升、新产品上市全案策划、诚招代理商和特许加盟商全案策划、样本市场成功打造、广告传播和营销培训等领域,在中国营销界,他以理论修养和实战营销双强而著称!
网站:www.sohu158.com    联系:010 —— 51261667
 
阅读数:626
评论数:0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