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人们至今记忆犹新,以“创新,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以色列馆每天等待进入参观的队伍总是见首不见尾。以色列,这个崇尚创新,人口只有730万的沙漠中小国,人均GDP却早已年逾2万美元,最近10多年来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在电信、IT、生命科学等多个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拥有领先技术与产品的新兴公司。以色列还是美国之外在纳斯达克拥有最多上市公司的国家,出口的产品中大多数是高科技产品。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以色列居然诞生了500余家新兴企业。国家的政策支持、社会资源、人民禀赋等多层面的要素,综合发酵出了这个国家的创新势能,而其背后支撑的力量则源于这个小国“哪怕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不能随便浪费掉”的执著理念。
创新力量源泉之一:政府支持不遗余力
说起以色列,很多人或许会油然想起号称世界最牛的谍报机构“摩萨德”,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暗杀门”事件,以及其创造的诸如将逃亡阿根廷的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魁祸首阿道夫.艾希曼捉拿归案的奇迹曾令全世界一次又一次地惊愕不已。其实,在技术立国的思想指导下,以色列政府及其情报机构在催生创新技术的策略方面,有着更为精彩的故事。
在“草根”企业中发掘“金子”
LFSMD是一家创建于2006年的新企业,眼下正致力于新一代焊剂产品的研制。由于欧盟在2006年提出规定,用于焊接电子底板等的焊剂中,原则上禁止含有铅的成分,所以,现在世界各电子产品制造商都开始改用了以银替代铅的焊剂产品。LFSMD新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以银而是以锌来替代铅,这样一来,产品的成本便得到了大幅度降低。
1999年,现任LFSMD总裁的阿尔贝特.考夫曼开始悄悄进行新一代焊剂的开发研究。第2年,以色列政府一位负责创新技术支持工作的官员突然来访。“听说您正在从事一项有趣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提供支持。” 考夫曼闻言大吃一惊:“您是怎么知道我的研究信息的?”毫无疑问,是以色列政府布下的无孔不入的情报网捕捉到了考夫曼的研发动态。其结果是,这项开发研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目前已获得了超过60万美元的资助。
LFSMD开发的焊剂新产品相比现在含银的主流产品,成本可降低两成左右。另外,由于熔点低,也相应节约了能源。这项技术获得突破的关键在于产品中使用了现任公司技术经理巴鲁蒂.库佩利奥维奇发现的16种特殊化学物质组成的添加材料。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原苏联解体后,以色列政府总共接纳、安置了100万名俄罗斯犹太移民,其中有很多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库佩利奥维奇便是其中一位被称为“天才科学家”的精英人物。这位1942年出生在高加索的犹太人,迫于斯大林强制迁移的政策,后来在西伯利亚长大。由于天资聪颖,还在前苏联的时候,他就在导弹、宇航领域的金属研究上出类拔萃。
这个例子要说明的是,以色列政府依靠发达的情报网络可以在貌不惊人的民间企业中发掘创新技术,并加以扶持,而且着眼点不是关注度较高的高科技领域,而是平凡的基础性行业,在不起眼的沙砾中发掘出金子。
每年300亿美元资助1200家企业
以色列政府具体负责风险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支持工作的机构是1984年设立的“Office of Chief Scientist”(OCS),这个机构每年的预算不过300多亿美元,却已为1200多家企业提供了研究资金的贷款,一些刚刚“呱呱坠地”的中小企业常常就会成为OCS的“孵化器事业”目标,平均每个公司获得40至50万美元的贷款。而且如果企业进展不顺利,它们没有归还贷款的义务,风险由政府承担。
近年来,OCS开始加强与民间风险资本投资企业的合作,并不断取得可喜成果。制造医疗器械的风险企业安吉奥斯莱德公司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位于特拉维夫的安吉奥斯莱德公司2009年春季在欧洲成功推出了一种可称为“血管清洁机”的创新产品。我们知道,要清除人体血管内壁积聚的脂肪等物质,通常是用一种叫“气球导管”(Balloon Catheter)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扫”;而安吉奥斯莱德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则是通过降低气球内部的压力,像吸尘器那样来吸附血管内壁的“垃圾”。这样,相比传统的“气球导管”,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器械的吸力。为这家公司研发产品提供资金援助的是实力雄厚的VC(风险资本投资企业)奥菲尔高科技集团,其经过颇具以色列特色。
还是在2005年年底的时候,一名医生造访奥菲尔,提出了他的“血管清洁机”的创意设想,当时接待这名医生的是奥菲尔负责风险企业支持业务的里夫.阿卜德布。听起来虽然是个有点异想天开的创想,但直感告诉他,这是一个“有趣”的点子。阿卜德布立即向OCS提出贷款申请,同时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招聘人才,搭建经营班子,力邀在一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任管理干部的德隆.贝塞尔出任CEO,第2年成立公司。前后只花了两年半时间,该产品就获得了欧洲市场的认可,开始销售。
就这样,一名医生灵光闪现的一个创意一转眼就成为一个独创性产品并获得市场的青睐。“我们向OCS提出资金援助的申请后,仅仅两个月时间就获得了贷款,所以才能够立即启动。”现在已是安吉奥斯莱德公司副总经理的阿卜德布说。
广纳世界名企推动科研开发
高科技产业能够在以色列获得顺利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以色列政府广泛接纳世界著名企业进入以色列进行科研开发。(从文末所附的表中就可看出,欧美高科技领域的那几家著名企业差不多都到齐了)
在以色列,大约有超过110家的大型外资企业在这里建立了研究开发基地,这些基地总共聘用了约3.5万名技术人员。据估计,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的就业人数高达10万人。相对于这个国家的人口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欧美大型高科技企业乐意在以色列“安营扎寨”,建立研发基地,显然在于这里有优秀的人才和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近年来以色列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外企出资比例超过90%建立的研究基地,法人税为10%,录用本地的技术人员也能-全球品牌网-获得相当丰厚的补贴。以色列的技术人员通过在外企研究基地工作,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积累自主创业的资本,这正是以色列能成为技术强国的底气所在。
在以色列的外资企业中,最为成功的大概要数美国的英特尔公司了。从公司的创业期开始就一直十分活跃的犹太人技术专家多夫.弗罗曼1974年在海法建立了只有5个人的研究所,后来相继开发了“奔腾”等英特尔的重要产品。弗罗曼的贡献客观上加快了欧美企业进入以色列的步伐。因此,弗罗曼被称为是“高科技产业的赫尔茨”(赫尔茨是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倡导者,目标是要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
以色列能以技术强国的姿态独步世界,是这个只有730万人口的国家抱着“哪怕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不能随便浪费掉”这一思想努力的结果。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手头拥有独创性技术的风险企业不断诞生。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中,以色列的企业多达近140家,是除美国之外拥有最多上市企业的国家。
创新力量源泉之二:拥有一批素质良好的企业
2009年9月初的一天,在距离黎巴嫩边境仅30公里的以色列北部城市特芬,来自日本的100名年轻游客正在这里观光旅游。特芬是世界超硬金属刀具第2大生产企业、以色列伊斯卡尔金属制品公司(Iscar metalworking)总部的所在地。游客则是该公司2008年11月收购的日本大型刀具生产企业TANGAROI的自愿退职者。
沃伦.巴菲特说:“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企业”
TANGAROI在日本也一家不小的企业,拥有一批包括主要汽车制造商在内的主力客户,但2008年秋季开始经营一落千丈,亏损严重。2009年5月不得不在公司内部招募100名自愿退职者。本来,刚刚被外资收购的亏损企业是无力组织退职员工出国旅游的,促成这次员工成行的是伊斯卡尔公司董事长埃坦.贝尔特迈亚。当他获知被伊斯卡尔购并的TANGOROI自愿退职员工有到以色列旅游的愿望后立即表示,“TANGOROI现在是我们的家族成员,现在虽然经营形势仍旧严峻,但我们要有长远眼光,希望尊重员工的心愿。”他提出,这100名员工旅游的所有费用由公司来承担。这项决定令正陷入困境的TANGOROI上下十分感动。
伊斯卡尔在刚收购了TANGOROI,经营业绩尚未出现起色的情况下,还决定对TANGOROI在福岛县的主力工厂提供100亿日元规模的设备投资。TANGOROI社长上原好人说,“如果没有伊斯卡尔的这个投资,TANGOROI光靠裁减100名自愿退职者肯定还是不能渡过难关。”
“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企业。”这是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对伊斯卡尔的评价,这位投资巨擘在2006年以40亿美元购买了伊斯卡尔80%的股份。向巴菲特出售股份以后,伊斯卡尔获得了巨额的资本收益。此时,贝尔特迈亚董事长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赶快寻找所有自1952年创业以来曾在伊斯卡尔工作过的人,以便向他们发放公司礼金。”尽管已有好多老员工已不在人世,但伊斯卡尔还是千方百计地找到他们的子女,甚至孙辈,将公司的礼金送到他们的手中。
企业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
无独有偶,以色列数据通信设备制造商RAD集团董事长Zohar Zi-sapel也是一个值得书写的人物。Zohar Zisapel自1981年创建了以生产调制解调器等产品而著名的RAD数据通信公司以后,到2009年10月,已建立了29家公司。让人吃惊的是,这29家公司中居然有8家已成为纳克达斯的上市企业。Zohar Zi-sapel本人也因培育了众多人才,成为上世纪90年代高科技热潮的主要角色而被誉为“以色列高科技产业之父”。
Zohar Zi-sapel的经营哲学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Entrepreneurship”(公司内部创业者精神)。现在年销售额已达7亿多美元的RAD集团,正在依靠公司内部创业不断成长壮大。很多技术人员创业后继续留在集团内,他们即使要出售,集团也绝不收购,“追求公司内部创业的开拓者精神”是Zi-sapel式的经营哲学。
对于员工的提案,Zohar Zi-sapel都是一一过目,无一遗漏,若发现有好的点子,他就自掏腰包,让其开展研究,或创建公司。比如新近刚刚成立的第29家公司是一家开发生产流水线控制系统的公司。提出创意的并非RAD的员工,而是远在德国的销售公司的管理干部。在Zohar Zi-sapel的资助下,5名对这一技术感兴趣的技术人员合力创建了这个公司。
由于RAD集团本身在世界各地建有庞大的销售网络,所以公司内部创业的企业可以利用RAD的资源开拓市场,自己只须埋头技术开发就可,产品策略等经营的自主权也得到担保。如果上市,获得的巨额资本收益也由创业成员所得。Zohar Zi-sapel说:“以色列人骨子里就是企业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比他人做得更好。”“咱集团里尽是一些酷爱技术的员工,珍惜这些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企业才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
以色列的犹太民族拥有共同的长期遭受迫害的历史,因此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相互扶持的精神”,不管是家庭也好、企业也好,都十分珍视团结互助的“凝聚力”。另外,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教意识之下,企业老板和普通员工都会很自然地处于平等的地位交流,这是以色列企业普遍的风格。第三,“常识也可被推翻”,“对任何事你都可抱质疑态度”,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与地位、职务高低无关的平等交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也形成了以色列企业中独特的家族式氛围。这种风格常被看作是以色列传统的“Kibbutz”(集体农场)在企业经营中的反映。
“Kibbutz”是20世纪初,从前苏联迁移到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创办的集体合作农场,在这样的农业合作组织里,谁都不具有财产权,大家相互帮助,一起生活,这批人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仍十分活跃。“Kibbutz”成了犹太人的“精神故乡”。
创新力量源泉之三:军队是精英人才的摇篮
犹太民族有着近2000年颠沛流离、四处迁徙的悲惨历史。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仍是战火不断。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色列就十分重视在军队中选拔优秀青年,培养国防技术人才。从某种角度来说,以色列技术强国的基础是由国防军(IDF)垒建起来的。
将军脱下军服就是企业家
Athlone Global Security是一家旗下拥有8个开发机场、边境管理系统等安全设备企业的集团公司,约250名员工几乎都是从IDF复员的技术精英,董事长Doron Almog本人也曾是一名将军,在南方军区中担任过3年总司令,不但有着传奇般的经历,还在军队中负责过年轻新手的教育培养工作。“以色列最尖端的技术首先都运用于国防,因此IDF负有培养最优秀的技术人才的使命。” Doron Almog董事长的笑容里充满着自信。
在以色列,犹太男性高中毕业后必须先在军队中服役3年,IDF就在这些年轻人中,参考高中成绩,每年挑选几百名有培养前途的人才,送到以色列理工学院等理工科高校深造,毕业后安置在军队的技术部门从事技术开发工作。这些技术骨干在服役了6至9年后退伍,或在国内重要的高科技企业就职,或与战友一起创业。由于聚集了一批从IDF退役的技术精英,Athlone诞生了一批令世界注目的独创性产品,如其开发的小型无人侦察机,重量只有1公斤,大小如同一只塑料组合模型,只需事先安好程序,就能连续飞行一个小时,即时将拍摄到的地面影像发回,可用于边境偷渡监控和地面犯罪行为的追踪。
与上面提到的RAD集团并称为以色列高科技产业“双雄”的Check Point Software Techonolgies以开发计算机安全软件“世界第一防火墙”而著称,开发这一产品的公司创业者、CEO基尔.瑞德(Gil Shwed)早年就是在IDF服役时在开发密码技术的网络技术部门“8200部队”任职。
美国英特尔公司中也有一位IDF出身的技术人才,他就是该公司无线移动小组(Mobile Wireless Group)的拉比卜.梅拉梅德。37岁的梅拉梅德原先在以色列的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职,这家公司在2004年被英特尔收购后,他也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手下有一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超过1000人的技术开发团队。目前他正在开发的是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新一代高速无线“WiMAX”芯片。“以前在IDF时,是在很大的压力下与同事一起从事艰难的工作,现在也因此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当然更懂得了团队协同行动的重要性。这个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很有帮助。”梅拉梅德说。
他介绍说,在以色列有一句话叫作“朋友能带来更多的朋友”(Friend Brings Friends),招聘了一位优秀的技术人员,就意味着能带进他在部队服役时建立人脉关系形成的朋友网,从而可以建立一个由优秀人才构成的强大团队。
“马萨达精神”的激励作用
以色列国防军实施英才教育,亲自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做法始于1973年的第4次中东战争。在那次战争中,以色列遭到由装备着前苏联最新式武器的埃及、叙利亚军队组成的联合部队的奇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以色列决定,由军队主导,开发最先进的技术,建立人才选拔制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色列一批受过正规而严格教育的技术人才成为了推动随后兴起的高科技热潮的主要力量。
国防军的新兵入伍仪式是在以色列中部一个能俯瞰死海的小山丘上举行的。那里就是公元73年,被古罗马军队包围的以色列抵抗者最后就义的“马萨达城堡”,那是犹太人心目中的精神堡垒。新兵宣誓中有一句:“马萨达永不陷落!”(Masada shall never fall again!)马萨达精神也正是当今以色列全力培养优秀人才,推进创新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Athlone的Doron Almog董事长说:“以色列的技术人员就是士兵,他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技术,还要培养钢铁般的意志。”1948年以色列刚建国时十分贫穷,如果说手里还有什么财富的话,那就是人才。仅仅经过了60余年,这个国家就成了令世人瞩目的技术强国。
附:
欧美跨国企业在以色列安营扎寨研发新产品概况
企业 |
研发人员数 |
研发情况 |
美国惠普 |
近5000人 |
投入50多亿美元收购两家企业,并以此为中心开发新一代打印技术等。 |
美国英特尔 |
3000多人 |
从1974年5人起步,现在人员已达3000多人,主要研发MPU。 |
美国IBM |
1100人 |
2001年至今已收购了20家企业,建立了软件开发基地。 |
美国应用材料
(appliedmaterials) |
1000人 |
1991年建立研发基地,1997年至今已收购、入股6家企业。 |
美国摩托罗拉 |
1000人 |
1964年便已进入以色列市场,2007年建立了第4个研发基地。 |
德国SAP |
800人 |
2000年建立研发基地,收购了8家主要企业,急剧扩大软件研发人员队伍。 |
美国微软 |
600人 |
从1996年起收购了近10家企业,开发新一代密码、通信等各种软件。 |
德国西门子 |
600人 |
2000年建立本地法人单位,研发环境、能源技术。 |
美国GE |
400人 |
建立了研发新一代医疗器械的主要基地,1998年起收购了3家主要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