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饶润平品牌策略
 
我的名片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25192
文章数:9
评论数:0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希望家具总评榜不要沦落为“丐帮大会” (2009/11/16 9:20:26)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2009年年终将至,一年一度的家具行业总评榜(第三届)终于又开始启动了。这次的榜评将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能不能做得一年更比一年好?这是笔者非常关注的。当然,笔者希望这个榜评能够越办越好,越办越有公信力,而不是反之。然而,从总评榜这几年来的运行机制看,笔者对它还是抱持着深深的忧虑。
 
家具行业的榜评其实早已有之。但之前所有的榜评,由于缺乏公开的信息披露机制、相对民主的PK程序以及专业性的评选标准,都谈不上什么权威性、公信力。之所以还有市场,是因为这些榜评的主办方如“商会”、“协会”等本身“二政府”性质的品牌背书,能够给企业在媒体、终端宣传领域制造一定的信息噪音,进而干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促成有利于获奖企业利益的销售格局。
 
笔者在此并非是全盘否定之前榜评的意义。作为尚未成熟的还处于发展中的家具行业,有榜评总比没榜评要好。任何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一般都会形成群聚现象。以前人们关注更多的是长期性的地理群聚,即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聚集在同一地方,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日常交流,互通有无,进而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最后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但地理性的群聚会受地理范围的限制,局限于一个地方的群聚往往容易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在许多高度创新的产业中,暂时性群聚的机制已经被大量运用,如商展、节庆、市集与奖项等,它们摆脱了地理的限制,使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行业交流成为可能,自然也成了产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中国家具行业由成熟到不成熟,地理上的集群已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以后暂性的群聚机制也应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家具行业应该欢迎越来越多榜评、节庆的到来。
 
当然,暂时性群聚也有性质优劣、水平高低之分,我们欢迎的肯定只是那些高效率、高水平的群聚。榜评方面更是如此,否则,很容易“劣币驱逐良币”,让行业充满乌烟瘴气。理论上讲,任何榜评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公正,都有其相对局限性,甚至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诉求。事实上,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从经济的人的假设来看,经济性考虑并不一定会损害榜评本身的权威性或者说档次,反而会更加促成活动的活力。正如曼德维尔《蜜蜂寓言》所言,“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人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促进美德之力量。因此,合理性的经济性考虑反而会促成榜评的活力与权威。
 
以前的各种榜评虽然都有明显缺陷,但也算是一种行业进步,我们应该想着怎样去改造、完善它们。笔者以为,有效的方法还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榜评活动的主办主该更加多元,不仅协会、商会可以搞,媒体以及其它民间智囊机构也可以来搞,以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有了竞争,就有了话语、观点的“公共市场”,也才能够产生真正权威的榜评,进而让附着在权威榜评身上的优质企业脱颖而出。
 
也正基于这一点,在一个业外人士倡导以及笔者的斡旋之下,中国家具行业民间性质的总评榜2007年横空出世。然而,两届总评榜搞下来,虽然其经济效益是一年更比一年好,但公共效益却与笔者预期相差得越来越远,甚至让人感觉越来越有“丐帮化”之嫌(很多获奖企业质素很低,很多与会人士都是去“混饭吃”的)。作为深度参与其中的人士之一,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于榜评运作机制的问题,直接原因在于榜评的智力资源支持问题,根本原因还是人的问题。
 
首先,从榜评运作机制看,按理讲,这种全国性的最高级的榜评举办之初,一定要有长效意识,不能有太强的功利性,前期要投入相当的成本,以维护榜评的客观性、权威性。只有做成一个真正的“奥斯卡”平台后,才可能使榜评获得品牌溢价。然而,总评榜举办之初,出资人就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主办方及承办方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成本支出意识,有的只是收益意识,琢磨着每个奖项能够向企业收到多少钱,这种意识在榜评主办、承办主体多元性、模糊性的背景下,最后变成了严重的机会主义心态:见钱眼开,有钱就给它颁个奖(第一届榜评由于企业控制得还比较精,总共才评了几十个奖,一般一个奖三万左右;第二届则采取薄利多销的形式,一下评了近三百个奖,一个奖一万左右。当然,并不是每个获奖企业都交了钱,有些大企业是作为陪衬,免费为他们颁了奖)。在这种心态下,要维持榜评的科学、客观运作,何其难也。
 
其次,从榜评的智力资源支持来看,总评榜一直缺乏专家的专业指导。表面看,两届总评榜都请了很多业内外专家,请了一些貌似权威的专业机构做主办单位,但这些专家、主办单位都只是幌子,并没有具体参与到榜评工作中来,并没有为榜评提供任何指导性的意见。他们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给这个榜评“贴金”,让外人看着感觉这个榜评挺“专业”、挺“权威”,进而为榜评的“品牌价值”加分。但事实上全然不是那么回事。这些专家、主办单位不但没有为榜评工作贡献过任何实际的专业价值,反而为榜评增加了沉重的成本负担——每届榜评的专家顾问费都是十多万(北京来的业外“专家”一般一两万,业内专家一般只是车马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聘请的业内专家实际上都是行业内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专家,而且主观上确实也是想着怎样通过行业的榜评来增进行业的进步,因此,他们并没有什么强烈的金钱意识,一般被请到都会来参加,但他们在这个榜评的运作中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发言权。而业外“专家”及主办单位某个具体负责人则不同,都是带着明显的商业意识来参加的,并没有想着为这个榜评做点什么实际性的指导或建议。乃至两届总评榜最后搞下来,笔者感觉自己一个人成了整个项目的总策划、总评委,在努力把持着榜评的质量关,其他人要么是拉业务,要么是来忽悠。而笔者毕竟只是个媒体宣传人员,在榜评质量的实际权衡与控制上,即使心有余,也会力不足。何况,笔者也不是实际控制人,加之业务导向性的运作机制,榜评质量就更不是笔者所能控制的。
 
以上两点还不是最可怕的。毕竟,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民间性质的榜评,由于资源有限,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姑且把它们作为发展中的问题来看待和包容。最不可宽容的,是总评榜运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物。前两届总评榜是在笔者撮合下,由一个业内媒体和一个业内营销传播公司合作运营的。两方机构的负责人一个是行业内的,一个是行业外的。行业外的就不用说,由于跟家具行业globrand.com相关性不强,以后不一定要靠家具行业来吃饭,“捞一把就走”的机会主义心态自然比行业内人高得多。这种现象在第一届榜评后期利益分配上事实上就出现了,具体怎样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不说了,总之很让人失望,乃至很多承诺给客户的服务根本没有兑现,同时又大大拖低了后一届榜评的效率。当然,行业外人的机会主义心态首先还是由彼时合作另一方,即行业内人的不诚信行为引起的,行业内人答应承担的整个项目成本并没有如期支出,而是不断拖延、扯皮,导致合作双方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基础。然而,不信任归不信任,由于有利可图,同时为了维护榜评的所谓“品牌效应”,第二届榜评两方的合作在彼此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结果可想而知,一下子给家具待业评了近三百个奖,数量泛滥自然导致质量更加不可控,乃至笔者在最后审查、点评时,发现其中的一些获奖企业的文字宣传资料网上都难找,很多企业规模小得可怜。当然,在笔者的努力下,最终删掉了一些素质太低的企业,但总体来看,还是非常不如人意。
 
最让人郁闷的是,这样的榜评居然在家具行业做得好像还越来越有市场:规模一年更比一年大,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当然,第二届总评榜有些与会人士是主办方或承办方请来的“托”,约占总人数的1/3左右),评设的奖项也越来越符合企业的营销需求。今年据说还要给企业颁个什么“最受经销商欢迎的品牌”。我想这些操作榜评的人估计总共认识的经销商都不会超过十个,颁发这样的奖项简直是可笑之极。不过,这样的奖项确实可能会有市场,因为届时那些获奖企业在拓展渠道时,又可打着这个旗号去忽悠经销商。事实也是如此。以前各种榜评开过之后,在终端市场上,我们随即就能够看诸如“十大高成长品牌”、“十大诚信品牌”等这样的宣传,好比之前在家具行业盛行的“央视上榜品牌”一样,令人啼笑皆非。当然,笑过之后,我们又不得不想到可怜的消费者:又有多少消费者会当了这些“上榜”品牌的“冤大头”呢?
 
出于对两届榜评的失望,更出于对榜评决策人的彻底失望,笔者经过决艰难量衡,最终决定“壮士断腕”,不再“染指”总评榜,不再染指那个“圈子”。但笔者退出之后,总评榜并没有退出。“树起招兵旗,自有吃梁人”,总评榜现在看来还有越演越烈之势,招来了更多的“业务精英”,对家具企业进行更大范围的地毯式搜索,而且还带出了行业内其它一些“半斤八两”的榜评,乃至让不得不更进一步地反思:
 
一个不太合理的现象为什么在家具行业会变得越来越“合理”?一个明显有“丐帮化”之嫌的总评榜,为什么能够在家具行业得到这样的捧场?
阅读数:904
评论数:0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 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饶润平简介
    饶润平:产业观察、品牌策略专家,新闻方向硕士。早年从事过教育工作,后进入企业,先后服务过格兰仕、TCL、五叶神、金圣等企业和品牌,同时参与创办过品牌类专业媒体、家具行业媒体,现为广州绿橙营销传播机构高级顾问、副总经理。著有《低成本为王》、《家具非常道》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