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史为建人力资源管理
 
我的名片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19811
文章数:6
评论数:0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跳出地球看地球---浅论“黄花”和“红色缎带” (2010/1/25 9:43:52)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前段时间,有一上海同行朋友来深相见,谈了很多,受益非浅。将感受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目前,在中国的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存在着两种现象即“百闻不如一见”和“隔靴搔痒”,那么是什么问题,引发有这些感慨呢?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后,再进行论述。



什么是“百闻不如一见”呢?从中国的新华成语词典中可以找到这样的解释“听多次,不如见一次,常形容风景。”但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发现,这个成语中所包含的内涵也有可商榷之处,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论述,孔子在周游各国时,感冒的同时又加上饥寒,导致多日卧床不起,其弟子子路为孔子进行乞讨食物,当孔子起身路过厨房时,发现子路正在从钵里拿食物吃,顿生些许感慨;子路端着钵进入孔子卧室,孔子问道:“食物也吃吗?”子路答道:“老师,我在煮食物时,一不小心,落入了些灰烬,虽然我捡出了不少,但食物是不能浪费的,您常教导我们,于是沾着灰烬的米粒,学生吃了。”孔子听后,直摇头,不由自言自语道:“见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呢”。当然,这主要是二者的立论基础各有不同而已。前者的论点是如何发现本质,而后者是认为发现本质的工具很多,没有惟一。


|www.globrand.com|1
“隔靴搔痒”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论述问题。可能有的读者要问笔者为什么如此认为呢?问的好!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隔靴搔痒”无不渗透于其中,例子比比皆是。停留事物的表面,无法到得到事物的本质。



在与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我曾问道:“我们作为HR工作者,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做薪酬绩效管理体现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朋友的分享确有独到之处,但笔者还是感觉不完美,但总也想不出“缺陷”是什么?陷入极度困惑之中。但却将笔者的思维引入了一埸“论剑”状态之中。。。。。。



日前,在HR管理界存在着很多很多“杂志”,种类林立,举着大旗呐喊着;不少“大家”全国巡游,如法海遇许仙一样传播着思想,布经传道;各方“诸候”蕃居一方,百家争鸣,一本本“己认名著”充斥书架;各种冠以“中国”论坛也是层出不穷,真不知多少是真正“中国”最优的;平面媒体“百团大战”中,立体媒体也是动用高科技“卫星”防卫作战;一时间,全世界都在为“人力资源”而作战,从“高级动物”---“猿人”---“北京人”---“蓝田人”---“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人类在进化着,不论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朱可桢的《遗传学》,都无不预示着,人类是在进步的,是动物中最高级的物种,从哲学观点不难发现,之所以高级还是因其有意识,意识是反应事物的能动属性,也便有了语言,有了观点且可以表达出来,既然高级,确有研究的必要性,但要自己研究自己肯定是很难取得满意效果的。



笔者有一个观点“跳出地球看地球”,究其是何意呢?不管自己身居何职,只要能够学会“俯视”,学会抽身“跳出”自我,不难发现自己作为“棋子”如何行走于职埸“棋盘”之上的,有了“真知”的本领,“行“也便成了现实。古语有云“知而不行,非真知也,一旦真知,也便即能行”。



以上是观点的核心,也是从事多年HR工作的总结,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尽量做到如此,这是行的方向。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为“人力资源”设计绳索,这是为什么呢?我的这位朋友表达为“绩效管理就是不需要绩效管理”,笔者认同,因为扣人家工资干啥?当然,任何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离不开对人性的假设,你若认为人性本恶,因而侧重点在于“约束”,你若认为人性本善,设计的重点就会侧重于“开发”。为什么企业的HRM体系不同呢?这与企业主的“人性假设”是分不开的,也是不能回避的。



当前,各种论坛每天都有,因而每天都在听,听多了,也便有了干劲,这时,不要仅要求停留表面,真正设计一下体系,结合企业现状,才会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你认为呢?否则,只能停留在“未真知”的层面,只能给人隔靴搔痒之嫌。



每次到书店购书,在“人力资源管理”书架总是喜欢逗留,翻书读读,受益自然有些许,但总是觉得只不过是不同程度上的“隔靴搔痒”,美其名曰,“破解世界级难题”专著,再用小字说明,***重磅推荐,等等。。。。。。但笔者总是期望能有一本类似《国富论》和《论持久战》类的HRM书籍出现,但至今尚未遇见。



做学问,当然需要“隔靴搔痒”的功夫,时间久了,也便“入里”了;笔者写博客也这样,经常隔靴搔痒,论这论那,最后还是功夫不到家,这取决于笔者还未真知,自然不能真行。



笔者希望的是,“大家”的搔痒的功夫要深一些,不是要求有与亚当。斯密和毛泽东一样的功夫,但也要有些真知功夫。



希望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因而也便有了奋斗的方向,暗暗下决心,决不能“将彩纸剪成花朵让春风嗤笑不已”。学术研究一定要真实,立论一定要清晰。不然的话,常态不能以常态表现,自然会生出变态来,自然的天性受到压抑,也就不能“潜”于心灵深处,成为不能见人的“潜意识”,潜意识,未必低级。“潜意识”用文字表达出来,也未必不能成为伟大作品。



写到此,希望以当代著名作家戴厚英在《人啊,人》一书中的一段文字来结尾,她这样写道:“。。。。。。多少年过去了,中国人还是恪守古训:只有名人才能说名言,写名著。浪漫和堕落,也常常是一回事,区别在在于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不是名人,仅可得到一朵小黄花,而且是纸做的,而献花的人又是我自己,谁会为它系上红色的缎带呢?”
阅读数:797
评论数:0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 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史为建简介
    江苏丰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士,University of Ballarat in Australia工商管理硕士,中国科学院在职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在读),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深圳区中文人力资源管理 MBA课程特邀讲师,拥有深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战经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独特的视角且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具有战略思维和宽阔视野。 多篇有关HR管理方面的论文如《新鲜人如何度过试用期》,《一个人力资源经理的成长历程》,《千金买骨和百万诚聘》,《伯乐与千里马》,《培训之路可以这样走出来》,《引进绩效评估错了吗》,《绩效评估面谈如何才能有效》,《一个HR给80后的一封信》,《职埸新鲜人,何罪之有?》,《一流人才,是招聘来的吗》等文在上海文汇报,深圳特区报,广东茂名日报,山东烟台日报,人才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杂志,管理@人等国内知名HR刊物或报纸发表;有近百篇HR文章在网络媒体被广为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