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跨界扩张新战略之一
当著名药企哈药六厂在2010年10月携人参蜂王浆口服液、钙加锌口服液等保健食品高调亮相济南全国秋季糖酒会时,似乎制药企业在非药领域的跨界扩张行动方才引起食品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实不然,此前制药企业的跨界扩张已有行动,比如加多宝红罐王老吉走红后,在药企掀起了一股凉茶热;石药果维康维C含片早在2005年进入商超并且在当年3月参加了成都春季糖酒会;云南白药牙膏以超高定价和高调传播,一举挺进牙膏市场五强。之后,制药企业跨界愈演愈烈,眼界越来越宽,胆子越来越壮,步子越来越大,企业功能和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同仁堂推出药妆、天士力开卖普洱茶、桂龙进军润喉糖、修正布局奶粉市场……,整个制药行业到处都能看到“不务正业”。
制药企业的跨界扩张到底是好现象还是坏做法?哪些企业什么市场适合跨界扩张?有没有规律可循?已经开始行动的企业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供其他企业借鉴?本期《影响》邀请多位福来专家及外部学者集中探讨这些问题,希望能够给企业家以启发和帮助。
这里我只集中讲三个观点。
抢心智,占地盘,夺老大,是中国式的战略机遇
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市场容量和增量极其庞大,众多行业的市场格局并不稳定,到处充满了变数,许多行业和品类没有出现霸主品牌,这类市场蕴含着大量的扩张机会,比如国产药妆品牌、数不清的功能食品和饮料,这就是中国式的战略机遇。只要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些市场,企业就会得到跨越式发展,不进白不进,这种机遇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找不到。
复星集团是中国民营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而获得全面成功的典型代表,在医药、地产、钢铁、金融等多个领域建功立业,并将集团打包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受到国际资本追捧和认可。复星董事长郭广昌认为:一个高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一定能托起一些多元化产业投资控股公司。郭广昌的成功首先缘于有机会和抓机会。
抢心智,占地盘,夺老大,是中国式的战略机遇,跨界扩张,是中国制药企业新的战略发展路径。
中国元素和中国品牌价值开始凸现
在中国经济全球瞩目和平崛起的背景下,中国元素就是世界要素,中国市场就是国际市场。中国制药企业必须充满自信,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将中医药元素发扬光大,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中,以中华医药为根,完全有可能培养出世界级品牌来。红罐王老吉(虽然不是药企操作的)在本土超越了“两乐”成为罐装饮料老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经济发展的后劲来源于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萃,对中医药文化挖掘、修复和振兴,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立足世界的源泉,中国企业应该高度重视。
目前在全球中药市场营业额中﹐日本占到百分之八十﹑韩国占到百分之十,而中国仅占百分之二。这些数字令作为中药鼻祖的中国无地自容。而日本厂商在多年前就宣称要把“中药学”变成“东亚医学”﹐他们从中国的经典医着《伤寒论》等书中拿出三百多个古方﹐然后“土洋”结合﹐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效益。韩国在与同仁堂争夺牛黄清心丸原创配方失败后,他们以牛黄清心丸为此基础开发了口服液和微胶囊等新剂型,国际市场大卖。这些事实应该让中国企业家们警醒而奋起直追。
在全球聚焦中国的时候,正是做品牌的大好时机。刘春雄教授说得好,“没有对国家和国民的认同,就不会有对该国企业品牌的认同”。当全世界都在看好中国、离不开中国,成为最重要的超级大国之一的时候,中国的国家品牌已经开始获得历史性的放大和凸现,国家品牌就成为企业品牌最坚实的背书。中国,必将成为下一轮世界名牌的集中诞生地。中国已经走入世界的中心,中医药必将伴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传播走向世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这是一种必然。对此,中国企业家应该认识到位,应该给予极大的珍惜和高度的重视,中国制药企业必须有这个自信力!
蓝海的背后可能是红海、死海
医药企业跨界扩张,毫无例外地是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市场,更快的发展。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因企制宜,不可盲目跟风。否则,目标本是蓝海,一不小心,一脚踏进了红海死海,走到了愿望的反面。
制药企业“不务正业”跨界扩张是新形势下的扩张新战略和新课题,要谨慎思考,认真求证,大胆前行。对于怎样成功跨界,后面有专文论述。我提示三点:一是抓机遇,成功首先缘于选择。二是靠优势。无论是自身优势,还是整合外部资源,一定要有优势。没有优势,凭什么在别人的领域取胜?三是一旦决策,就要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集中投入,以确保成功。成功才是最大的节约。
骑白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我真诚地希望中国制药企业更多地成为王子,但不一定非要骑白马。这是中国特色的扩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