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创业?(前言)
——十六年自我创业的反思
如果我写书,我就写一生中的错误。这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周恩来
十六年的创业经历,既有光辉灿烂的成功经验,更有凄凄惨惨的失败教训,我把失败教训总结出来,以飨读者。
最近,在大学里做了几次讲座,课题是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方向。有许多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情况十分担忧,就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对此,我持谨慎的支持态度。为什么?用一个音乐故事来解答,这就是中国的空前绝后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故事。
1958年初秋,盛夏过后,"热火朝天"的日子开始降温。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阵波澜。
在白浪滚滚的长江上,一艘银灰色的船体在月光下驶向温州港。船头甲板上,围坐着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几个同学,这就是以后中华乐坛的风流人物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他们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其奋斗目标为,早日结束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此刻,在去农村劳动的途中,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院党委的号召。
选什么题材好?同学们争论不休。最后集中在3个题材: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梁祝》。船刚靠码头,一封征求对以上题材意向的信,带着同学们的期盼,飞到上海音乐学院党委。
在温州的一个乡村,何占豪这天刚收工回到农舍,门口突然出现系党支部书记刘品。他受院党委书记孟波的委托专程赶来。
刘品传达的选题意向,使何占豪吃了一惊。院党委书记孟波收到意向信后,毫不犹豫地在3个题材的"3"字打了一个"√"。神奇的蝴蝶就此进入了胚胎发育期。
因为受到了系党支部书记的直接鼓励,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祝》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用小提琴实验演奏。这首当时被称作"小《梁祝》"的乐曲,令一些到上海音乐学院参观访问的外国音乐家惊喜。应该说,何占豪进一步探索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交响乐,已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但是,光靠何占豪一个人的能力,还是无法完成这篇大作。孟波向副院长、作曲教授丁善德"求援"。丁教授优选学生,把作曲系四年级的一位高才生globrand.com介绍给孟波。他就是有"四只音乐眼睛"之称的陈钢。陈钢和何占豪,同院不同系的两个名字,就此"联姻",与"蝴蝶" 同时成对高飞。
在1959年5月27日下午首演时,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全体同学都参加了演出。18岁的俞丽拿荣任小提琴独奏;并由此获得终身荣誉。乐队指挥是指挥系学生樊承武。这是一个奇迹。这部"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梁祝》协奏曲,作者都是学生。而且,这两位学生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部经典之作,从选材到创作,直至走上舞台的全过程。
我们当然要向两位年轻的天才作曲家表示敬佩,我们当然也不能不向这两位青年人背后的那个高智商的母体——这个高等乐府的专家群体,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全身心的投入,使两个学生缩短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漫长路程;也使这部作品缩短了必要经历的生长周期。这是一个现代化大生产的艺术成果。《梁祝》已成为中国音乐的世界符号。
没有哪首乐曲,像《梁祝》那样,有着亿万知音,在中国根植人心, 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影响这么深远。半个世纪来,有多少知音为之心醉、情迷、弦断?
2007年,在英国伊顿公学贵族学校毕业典礼音乐会上,一位中国学生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曲完毕,在场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这一幕,感动了应邀前去的陈钢。音乐会后,凤凰卫视记者告诉他:“你知道吗,演出时,楼上观众席上一片嘘唏声,许多人在拭泪,而他们是英国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贵族!”
美丽的《梁祝》,久演不衰,以超越时空的灵性之光,影响了半个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直至今天,它依然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个故事给创业者的三个启示:
1. 两位年轻的作曲家能够赢得好射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们的弓箭,而是由于他们的梦想和目标,并义无反顾地去执行;
2. 当代社会喜欢有年轻人血性的老年人,更喜欢有老年人稳重的青年人,后者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
3. 欲成大事,心灵而非知识知道的越多,他就能了解自己的力量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他越了解自己的力量,便越能指挥自己去劈波斩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