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届糖酒会的烟花已渐远,1800多家国内外企业在几天的展期使出浑身解数,大品牌拼气势,树形象,小企业比技巧,拉人气。
笔者注意到,很多企业在做会前准备时,都仅仅集中在“应准备足够的宣传资料、名片、派发的样品”以及“对接待客户的人员如何进行产品知识、谈判礼仪及价格体系”等浅层面上,而对于其他深层面的准备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因长期关注区域品牌的发展突破,特针对参加本届糖酒会上的区域性土特产企业,浅谈个人建言。
在山东一家主要生产精品五谷杂粮的企业展位上,笔者拿到了该公司的宣传册,上面写道,该公司“年加工销售粮食18000余吨,加工粮食品种380个,供货已覆盖20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中型连锁超市,大型便利连锁店,特卖场,会员等……”。
然而,在交流中负责人却坦言“现在市场主要集中在山东……”。当问他为什么没有扩展到其他区域市场时,对方的回答让我深深陷入一种莫名的无奈“我们的产量上不去……”——因为精品杂粮产品无法迅速规模化生产!
参加糖酒会最大的目的就是招商,寻找客户,疏通通向全国零售终端的销售渠道,将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扩大市场占有率,回笼资金,塑造品牌。可是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千家万户的产品,没有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没有塑造品牌制成的产品……还需要招商么?或者说是这个样子招商法么?
特别是对于近年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以土特产品为主的企业来说,保证优秀品质的产品的产能提高,是走出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市场的基本前提。更要命的是,你的产品品质越好,你就等于是“挥刀自宫”,让本来属于你的市场提前进入混战状态,启发和鼓励了本来不存在的竞争者,让本来自己为自己品牌的短命挖下了坟墓。
所以,笔者对特产企业参加糖酒会的第一条建言就是“傻瓜”参展法则——产能未解决先不要来参加!就像巴菲特“不做赔本的买卖”的“傻瓜投资规律”一样。
那么,如果能解决规模化的问题,就可以了么?非也。企业还需要解决一个立足长远的问题——就是品牌规划。
食品行业是最有群众基础的行业,诞生的企业和倒塌的企业几乎是每天都有。而每年展会都如约而至,甚至展台一年比一年大气和雄伟的企业,其品牌规划是值得那些初出糖酒会的企业学习的。
谁都知道中国的三四类市场是未来的金矿,但是诸多特产新兴品牌都义无反顾地把拓展市场的首要目标设定在“一类市场”,亮剑所指“京沪穗”等大都市。除了市场的地域选择上,在消费群的主观划分(大多数企业的自己的主观或外脑擅自做主的主观)上也都一窝蜂地划定为“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三高白领人群”。
从以上角度分析,企业更要规划自己的品牌——白领可都是认品牌的。
所以,笔者对特产企业参加糖酒会的第二条建言就是——你的品牌得像品牌。
而且在品牌规划上始终遵循“匹配法则”。俗语讲的好,“卖啥得像啥,干啥的吆喝啥”。土特产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气质和形象,从带给你的目标消费者的独具特色的价值层面上来规划自己的品牌。
上述山东杂粮企业的一款南亚香米包装,充满南亚异域风情特色,椰子树、棕色美女或普吉岛的风景……而产品的说明上明明写着山东临沂,“原料选自齐鲁半岛优质的大米”芸芸。
其实品牌设定的目标市场的目标消费者虽然认品牌。但是对于产品还是有分辨能力的:山东半岛本来是出优质粮食地区,也出口,可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品牌高档高价,就要”硬扣帽子”、“脸上贴金”反倒显得对自己品牌的信心不足,或者根本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与自己产品匹配的,与自己产地匹配的,与自己希望传扬的文化匹配的品牌元素。
特产企业希望年年糖酒会上有发展有收获,笔者的建议是,请在解决产能瓶颈、规划独具特色的品牌后,再来一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