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著名品牌专家
 
我的名片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36914
文章数:15
评论数:71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中国钢构11大趋势 (2009/9/3 10:29:30)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一个企业要成功,把握趋势是重中之重。
 
钢构企业的未来趋势是什么?拨开重重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远卓品牌机构中国钢构产业研究中心认为,中国钢构行业至少展现出以下11大趋势。
 
趋势一:钢构企业不仅将在多个版块涌现,而且会沿着省市逐级萌芽、发展、壮大。换言之,中国钢构行业将从最早的五大板块,演变为六大板块或更多板块,过度到“中部崛起”和“西部赶超”,再进一步发展到“省市雄起”,“遍地开花”。
 
趋势二:工艺竞争和品牌竞争同步发展,但是品牌竞争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换言之,谁能紧紧抓住品牌这一终极武器,谁就能最终胜出。而品牌塑造的关键不是打广告,也不是拼资金,更不是搞“关系营销”。远卓品牌机构认为,品牌制胜的关键是攻心为上,占据制脑权,长期坚持“一分钱做品牌”的超低成本品牌运作理念。
 
趋势三:产品质量同质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童话”和“谎言”,钢构企业之间的质量差异将长期持续存在。但是,远卓品牌机构认为,仅仅依靠质量的企业,无法在最终的竞争中获胜,就如一个女人身体健康、脸蛋漂亮、才艺双全,但不一定能够成为明星一样。
 
趋势四:多元化依旧是大部分钢构企业发家致富的首选之路,尽管最终将是一条不归路。百年老店只是中国钢构企业的舞台致辞,其内心更钟情于短期的爆炸式增长。为什么要选择多元化?远卓品牌机构认为,个中原因很多,有企业老板的原因,也有行业原因,但归根结底globrand.com还是老板的原因,所以,最终的烂摊子应该由老板来买单。
 
趋势五:“平时不养生”,“病急乱投医”,是大部分中国钢构企业面对危机的生动写照与主要策略。今天是这样,明天也会是这样,后天还有可能是这样。什么时候会改进?一是企业破产的时候,二是老板真的顿悟之时,否则,大部分钢构企业都很难逃出这个怪圈。
 
趋势六:企业家素质将成为制约钢构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技术、质量、员工等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企业家素质提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靠企业家自己的天赋,二靠企业家后天的修养和道德水准,三靠企业家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持之以恒的学习行为。缺少哪一个都不行。中国钢构行业的集中度为什么这么低?与企业家素质有很大关系。
 
趋势七:市场化程度与社会发展同步。钢构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所以,很多钢构老板喜欢做一些市场边缘甚至法律边缘的努力。对此,我们不予评论是非与功过,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必须调整,否则,不换“脑子”就要丢“位子”。
 
趋势八:只做加工的钢构企业,可以生存,也可以发展,但是,其综合状况就如城市里的乞丐一样,不会绝对消失,甚至可能小赚一笔,但其成为社会主流的希望不大。具体原因我在《虎口夺‘标’——危机下的钢构企业营销必杀技》中有具体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趋势九:竞争越来越激烈,“专注”的钢构企业比“骑墙”的钢构企业更具生长空间。钢构企业必须抓住机遇,让自己更专注,而不是更“骑墙”。远卓品牌机构推出《逆势领先——钢构企业八大历史机遇》,目的之一就是努力解决钢构企业如何“专注”的问题。换言之,非“差异”无以明志,非“专注”无以致远,钢构企业必须想法设法让自己“专注”起来。
 
趋势十:精细化不仅体现在财务上,更会体现在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生产管理、施工现场管理以及综合质量上,因为,从大的趋势来看,行业竞争只会加剧,监理综合素质只会更高,业主只会更加了解钢构行业。所以,对于中国钢构行业来说,精细化是一个必由之路,否则必然是死亡之路。
 
趋势十一:重视上述趋势的钢构企业短时间内不会增加很多,大部分钢构企业都还将信心十足或自命不凡地走老路,所以,远卓品牌机构认为,老板思路决定企业思路,大部分钢构企业都将一步步被市场淘汰。
 
 
阅读数:1028
评论数:0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 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谢付亮简介
    谢付亮,著名品牌专家,远卓品牌机构(www.yzpp.com)策划总监,人性品牌策划理论创始人和实践专家,中国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第一人,首次提出"一分钱做品牌"的运作理念、系统理论和操作技巧,已经凭借超低投入为20多个品牌创造过知名度和美誉度火速飙升、销售业绩连年翻番的佳绩,著有中国第一本超低成本品牌运作论著:《品牌天机--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条黄金法则》(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