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多元化的陷阱
市场上总是存在诱惑,表面看起来机会不少,诱使很多企业都涉入其中。扩展新业务的方式,诸多企业过于相信品牌的力量,以同一个品牌包含多个品类进入市场,事实上,这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长虹被称为彩电大王,但是,长虹并不甘于此,以长虹品牌进入空调品类,如今,长虹手机也已在市场销售;同样,创维依靠彩电取得腾飞,现在也开发创维手机;格兰仕是微波炉的代名词,这本是其最大的品牌资产,但格兰仕空调却并没那么幸运……
究其原因,不在于企业,而在于消费者大脑。
当今的竞争环境是,产品功能同质化,消费者选择过剩,如手机,中国市场就有多达30多个品牌;而汽车,品牌数量就更多,2006年北京第九届车展,参展汽车多达500多个。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消费者显得无所适从,此时,品牌只有进入消费者大脑,进入到消费者选择范围,才是品牌取得成功的保障。
那么,以原有品牌进入新品类,是否可以保障顺利进入消费者选择范围呢?事实证明,恰恰相反。举例来看,在消费者看来,创维、长虹就是一个强势的彩电品牌,换言之,他们就不是强势的手机品牌,因为手机市场已经有了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索爱等等强势品牌。在手机品类中,诺基亚是专家,而长虹、创维们则是一个业余选手。除非长虹和创维的手机具备非常特色,而这个特色却又不是专家品牌所具有的,才有成长的机会。如TCL手机,进入市场时,以蓝宝石为切入点,定位于女性高档手机,而在这个领域,TCL相当于是没有竞争对手,在女性高档手机这个品类中,它相当于是专家品牌,使得它有分食手机市场份额的战略机会。但后来TCL将产品线不断延伸,破坏了这个定位,TCL失去这个战略机会,让自己从一个专家品牌迅速变成一个业余品牌,它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格兰仕进入空调行业就没有TCL进入手机行业那么幸运,关键原因在于,消费者已经将格兰仕等同于微波炉(TCL彩电很强势,但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认可的是王牌彩电,对TCL认知并不牢固),本能上消费者就会排斥格兰仕空调,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品牌的力量不仅仅是知名度,而是在于消费者的认可。事实表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表现不同。在竞争薄弱的时期,消费者认可大品牌,即知名度高的品牌;在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的时期,消费者会按照品类来认可品牌。海尔的品类延伸曾经取得成功,但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延伸品牌的负面效果开始显现。2005年,海尔集团营收成长仅为0.3%。其手机、电脑的发展并不如意,手机业务持续亏损,2005年上半年亏损达6570万港元。海尔手机直接导致海尔电器去年净亏损达4.33亿港元,而在2004年同期,海尔电器净利润为1.1948亿港元。
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下,如果脱离品类做品牌,遭遇失败或者挫折则是必然。因此,让一个品牌横跨多个品类,表面上看是整合品牌资源,达到品牌资源最大化的作用,事实上是,不仅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还会削弱品牌在原品类中的竞争力。以海尔为例,海尔是哪个品类中的强者呢?洗衣机有小天鹅(幸运的是,小天鹅也在延伸,逐渐失去洗衣机专家品牌的地位,这让海尔拥有比较优势);手机有诺基亚;微波炉有格兰仕;空调有格力;彩电有长虹、TCL等;电脑有联想……
值得幸运的是,大家都在延伸品牌,大家都在让品牌成为业余选手,大家都处于同一个平台,如果有专家出现,这些处于业余选手的品牌将自食其果。
品牌分散导致品牌业余化,削弱品牌竞争力
从战略上看,品牌分散的终极结果将极大削弱品牌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源于消费者对品牌购买。品牌分散之后,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则不利于消费者对品牌形成清晰的认知,这决定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模式。
哈佛大学米勒教授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通常在一个品类中不会超过7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会多些,竞争薄弱的领域则更少。如何让品牌成为消费者所认知的7个品牌中的一个,从根本上决定了品牌的成功与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想进入消费者认知,取得消费者心理认可就显得异常艰难,只有让品牌变得简单、单纯,一个品牌只代表一个核心信息,就如同钉子打洞一样,越尖锐越容易进入墙体。而品牌信息越简单有力,就越容易进入消费者大脑,专家品牌只专于一个领域,品牌信息简单明确,具有取得消费者认知的优先机会。
对于延伸品牌而言,品牌焦点就极不明确,这就如同一个拳头,如何打入墙体?三星是品牌分散品类的成功者,但它有一个明确的焦点:高档;海尔之所以还能保持现在的地位,也有一个明确焦点:高档(海尔产品比同类产品的竞争品牌都要贵),但这一点现在也在逐渐被弱化。对于那些延伸出来,焦点不明确的品牌,就显得危机重重了。譬如立白,本来代表着洗衣粉,而洗衣粉竞争现在也非常激烈,立白又将品牌延伸到牙膏、洗发水等等领域,立白到底代表什么?洗衣粉吗?汰渍是专家;牙膏吗?佳洁士、高露洁是专家……在每个领域立白都遭遇专家品牌的竞争。不过,还好的是,消费者并不认可立白牙膏等等延伸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立白依旧代表着洗衣粉,甚或还有洗洁精(广东本地的洗洁精品牌高富丽就是专家品牌,立白洗洁精正感受到高富丽的竞争压力)。
在中国,除了电器、日化等品类的品牌分散严重,汽车品牌也是如此。奇瑞依靠旗云、QQ迅速成长起来,成为自主汽车品牌的代表,但现在也在奇瑞品牌之下延展,今年相继推出V5多功能轿车和A5轿车,正在不断分化奇瑞的品牌焦点;江淮更是如此,一个轻卡专家品牌,10月19日宣布SUV产品上市,据悉,明年还有轿车下线,江淮到底是什么品牌?大众依靠桑塔纳在中国获取高额利润达10年之久,它就代表着中低档品牌,如今的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大众的产品线从几十万到十几万,延展到各个层面,大众还代表什么?当一个品牌想什么都代表的时候,就意味着什么都代表不了,大众在中国去年第一季度1700万欧元的亏损与此紧密相关。不过还好的是,消费者将大众代表为中低档轿车,这也是阻碍帕萨特发展的根本原因,幸好奥迪是独立的专家品牌,才免遭品牌业余化之痛。
品牌聚焦成专家,扩大市场
扩大市场的方法不是将品牌延伸到各个领域,而是相反,应该削减掉非主业的业务,让品牌成为某个品类的代表,实现品牌聚焦,成为专家品牌。
典型的例子是IBM,在外界看来如此成功的企业,曾经亏损额高达80亿美元,究其原因在于:品牌分散!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业余选手:PC领域戴尔是专家;芯片领域Intel是专家;操作系统领域微软是专家……
IBM只有在重新聚焦之后,让自己成为专家品牌(硬盘出售给日立,PC部门出售给联想),才取得新生。
专家品牌的竞争力来源于两个方面:竞争单一与信息单一。
竞争单一:专家品牌只在一个领域树敌,只代表某个品类。如真功夫就是中式快餐的专家品牌,它只在快餐领域树敌,而且是细分出来的中式快餐,使自己竞争更加单一。历史表明,品类细分越来越多,专家品牌只有不断去占据细分品类,使品牌只在某个品类中竞争,才能从本质上提升竞争力。奇瑞QQ已然成为微型轿车的品类代表,奇瑞将QQ集中于此,使之成为专家品牌,2005年,QQ已经是单一车型销量冠军(包括与合资品牌的比较)。
相对于专家品牌而言,延伸品牌就必须面对来自各个领域的竞争压力。如江淮,如果按照坊间所言,江淮将大力开发轿车项目,那么,江淮必将面临:轻卡的对手是时代、东风、解放;重卡的对手则是重汽、福田欧曼、陕汽等等;SUV的对手则是瑞虎、哈弗、欧蓝德、CR-V等等;轿车的对手则更多……江淮轻卡只面对一个品类的竞争对手,现在同时面对轻卡、重卡、MPV、SUV、轿车五个领域,几乎囊括了市场上所有汽车品牌作为自己竞争对手。两次世界大战都挑战方都失败了,就是因为树敌太多。
当对手是专家品牌时,江淮的业余化品牌就难敌对手进攻,如重汽是重卡专家品牌,江淮重卡如何与之竞争?时代就是轻卡专家品牌,轿车领域,虽然诸多品牌都是横跨多个领域,但少有横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品牌(虽然东风和一汽的合资品牌横跨轿车和商用车,但实际上消费者在乘用车领域只认可合资品牌中的外资品牌,如东风标致,消费者只认可标致;东风雪铁龙,消费者只认可雪铁龙等等),江淮的跨度比对手更大,战线更长,那每个战线的节点都不敌专家品牌的进攻,竞争压力高于专家品牌也是必然。
信息单一:因为专家品牌只专于某个领域,所以品牌信息就会单一。真正成功的品牌,品牌信息只代表某个品类,或品类中某个属性(那些将“品牌”描绘如此美妙和复杂的,通常是空中楼阁)。如联想就代表电脑、诺基亚就代表手机、THINKPAD就代表笔记本、好孩子就代表童车、格力就代表空调、喜之郎就代表果冻、三笑就代表牙刷、张小泉就代表剪刀、谭木匠就代表梳子……
无论中外,无论传统领域还是科技领域,事实证明,那些成功的品牌,至今乃至未来仍旧保持旺盛竞争力的,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使自己成为该领域的代表,并拥有该领域的词汇。专家品牌信息单一,就很快被消费者接收,并在大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聚焦成专家品牌,首先确立品牌的竞争力优于业余化品牌,扩大市场的方法是,在保持这种竞争优势的同时,将市场扩展到全球,真正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体系之中。
作为企业,即使业务多元化,也应该保持品牌单一化,保持品牌的专家地位。这就如同钉钉子,越尖锐,越容易钉入固体,但如果同时拿10颗钉子同时钉入墙体,几乎是不太可能;但是可以把10颗尖锐的钉子先后分10次钉入不同的地方。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在全球化竞争的当今,消费者越来越“忽视”企业,转而越来越看品牌购买。专家品牌与业余化品牌对阵,你会选择谁呢?
原载:《品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