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中国策略20强广告公司策略总监
 
我的名片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34741
文章数:12
评论数:2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大米进入金龙鱼时代? (2009/8/26 13:54:54)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不可能!
  什么?卖油的,怎么会卖大米?
  金龙鱼大米,会不会油腻腻的?
  会不会很‘肥美’?”
  这是普通消费者听到“金龙鱼大米”的第一反应。占据中国食用油半壁江山的金龙鱼近期开始了对“金龙鱼大米”新产品推广。“大米进入金龙鱼时代?”是它报纸软文广告的标题,借用它问问你周边的人、问问你自己,就知道问题的答案了。   
  起初,看金龙鱼的软文广告,直觉第一反应是金龙鱼又出新油了!这次是大米榨出的油。但仔细看广告语“选好米,有稻理”,才发现金龙鱼开始卖大米了。
  作为强大的企业益海嘉里粮油“携国际先进稻米培育,加工理念强势挺进小包装大米市场”,但益海嘉里并没有装备最先进的营销理念。
  缺乏对心智的了解,再先进的“大米产业链技术”也进入不了消费者的心智。品牌之所以强大,是品牌和品类的关联强大。金龙鱼作为中国食用油里的强势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已经代表“调和油”,它的“1:1:1食用调和油”推广宣传更是深入人心。这也是它和鲁花所代表的花生油、多力所代表的葵花油、金胚所代表的玉米油等食用油品类竞争的力量所在。但,现在,“金龙鱼大米”正在稀释、破坏这样的品牌聚焦的力量。
  即使在食用油品类内延伸,机会也没有太大。根据我们的观察,大概两年前“金龙鱼玉米油”的推广借力“中华预防医学会”也并未获得大成功。
  中国高端大米市场确实存在空档和机会。但一贯以来,中国农产品打造品牌异常艰难。
  日本“天价大米,天才营销”
  2007年,日本天价大米畅销北京、上海,引起轰动。价格:“越光”大米零售价:2公斤198元/每袋,“一见钟情”大米零售价:2公斤188元/每袋。定价比日本国内贵2~3倍,也比香港售价2公斤130元/袋贵60元左右,更是中国本土大米品牌的25倍之多!
  这个事件在中国大米行业引起不小的反思!中国大米怎么了?其实,中国高端大米市场有很多企业早已跃跃欲试,但大都不成功。
  仔细研究日本大米的营销,才发现其高明之处。日本天价大米的营销采用:首相推荐、注重品牌建设。首相安倍晋三向温总理推销;日本前农业水产大臣亲自在北京举行大米开卖仪式;制作精美的促销、纪念品、宣传品、广告的配合等手段。
  最核心的本质是:它借助了日本“精工细做”的国家认知资源。一系列的“天价大米”的营销战术,使它如日本的家电、汽车一样,给人以品质感的联想。这是它能卖高价的原因。
  日本“天价大米”,真的与众不同吗?
  一位网友摘自《中国环境报》 2001年5月14日的一篇文章,大概内容如下:
  日本特产:“毒镉大米”——据东京都卫生研究所的抽样检测,从大米生产地长野县的农田土壤样品中查出镉含量超标,接着又陆续发现几个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含镉毒大米。镉中毒是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日本人脏器中的镉浓度较高,是芬兰人的10倍。生活在非污染地的日本人,也难逃镉污染的危害,因为他们普遍以大米为主食,每天经口摄入的镉有40~50%来自大米。1997年粮食厅对全国3.7万处农田的调查中,秋田县有一处农田含镉已高达1ppm,而0.4ppm以上的田块多达95处,显然,时隔30年,镉污染问题仍未结束,镉米再次成为日本国民关注的热点。
  品牌世界到处充满了不公平!更好的产品,未必能卖更好的价格。就是有这样“特殊背景”的日本大米,却能卖到天价的重大启示!营销,是场掌控顾客认知的较量。
  中国农产品品牌,是少数几个有机会创建世界性品牌的行业。其中,茶叶、白酒、中餐、陶瓷,以及粮食初加工产业等行业极有机会。之前,中国人卖饮料,卖不过可口可乐,直到出现了王老吉,才打破了这个神话。现在,中国人卖大米,卖不过日本人,我们希望中国企业来打破这个神话!
  反观这次金龙鱼挺身而出,它们凭借自身“强大的品牌”、资本和技术优势,担当起了这个角色。但目前,品牌延伸等营销表现的乏力,使其前景并不明朗。 
阅读数:1036
评论数:0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 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李亮简介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毕业,中国策略20强广告公司策略总监。荣获2007中国广告实战经典案例铜奖。多年实战美国定位理论大师里斯的品牌理论精髓“品牌达尔文主义”,现正整理多年品牌建设实效模型和实战案例,完成立足中国市场的品牌理论专著《品类起源》。长期在《广告人》、《销售与市场》、《中国营销传播网》等专业媒体上发表品牌策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