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培训十大名师,中国广告媒介行销培训第一人彭小东老师VIP专线:13076066155
我的个人资料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11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74943
文章数:42
评论数:14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中国传媒研究机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2/2/26 10:04:21)
中华广告媒介行销力研究院认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新闻传媒业“勃发”的时代,也是一个注重研发的时代。随之新闻媒体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这对于提升从业者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实践、研究、创新的良性循环,对于媒体机构形成浓郁业务氛围,提升“软实力”,应对竞争市场,促进行业理性发展,繁荣新闻传播文化,大有裨益。当然,著名媒体营销研究专家彭小东老师认为比起业已“成熟”的新闻传媒业和高校新闻传播教研机构,媒体研究机构相对“年轻”,对于任务和定位、思路和做法,或是什么、怎么办、当下怎么做,仍在探索。
 一、媒体研究机构是什么
    在“是什么”和“做什么”的前提下。明确新闻媒体研究机构“是什么”,可以更好地明白“做什么”乃至“怎么做”。
   (一)媒体机构的“思想库”与“笔杆子”。媒体机构的“思想”和“图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首要和主要的是媒体的。媒体是思想、新鲜信息和图文的聚散地,大进大出,材料源自外面,向外传播。其次是媒体机构本身的。媒体研究机构有政府研究室职能,也有企业研究院功能,在提供有关新闻传播的信息、评论、市场调研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提供有关媒体发展思路和战略、政策和市场应对举措、重大项目开发、重大活动参考咨询等方面发挥作用;在起草有关文件、讲话、报告、论文、论著等方面,发挥“笔杆子”作用。在媒体机构内,记者主要为媒体服务,研究者主要为办媒体服务。怎么把媒体办好,办得导向正确、引导有力,办得受众喜欢、影响广泛,办得高出一筹、同行敬慕,办得可持续发展,媒体研究机构就怎么“研究”、怎么“思想”、怎么“服务”。历史上,众多“幕僚”、“师爷”、“军师”、“参谋”、“智囊”等,名家如诸葛亮、刘伯温、基辛格等,在帷帐中作出过彪炳史册的贡献。现在,有人把“智库”作为排在政治、经济、军事、媒体之后的“第五力量”,虽未必科学,却给业者以鼓励。媒体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媒体研究也是一本写不完的书,“战场”广阔,发展无限。只要状态在“前线”,思想更“前沿”,笔法更“多样”,能提供丰富有用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就能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与“笔杆子”的作用。
   (二)媒体的“评论员”与“分析师”。媒体是作品,作品需评论。新闻媒体是时新作品,需即时评论。没有即时评论的媒体是寂寞的,没有专业评论的媒体是散漫的。现在,媒体批评理论与实践日渐成熟,受众调查和市场跟踪机制日趋完备,专职阅评员集“专家”与受众代表于一身,对媒体发表当日评论、质检意见、比较不同媒体并提出改进意见的水平也有所提高,参与编采活动的力度日益加强,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新闻传播的一支方面军。同时,随着传媒竞争日炽,市场政策、环境、状态如何,流行什么、将要什么,做了什么、还缺什么,哪些必须坚持,哪些需要补进、引进、改进、更新、创新,“分析师”要进行具体分析。在经济界尤其是企业和股市,“分析师”的定位越来越明确,角色越来越活跃,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专业人士看来,“医学”水平越高,“医生”诊治力就越强;“分析师”水平越高,“评论员”的穿透力就越强,对媒体作用力就越大。只要研究与评论两个轮子一起转,“评论员”或“分析师”就能够提高对新闻编采和媒体发展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推动力。
   (三)媒体研究“基地”、“领地”与“高地”。这是媒体赋予研究机构的基本职能和媒体研究机构构筑的影响力。一般来说,研究机构分基地、领地、高地三种。基地即基础之地、职业之地,媒体机构调配人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思路之地,能分析当前新闻舆论传播现状、媒体形态变化,媒体经营管理发展,新闻历史和现实等,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研究机构本身,尚未走出媒体、影响行业。“领地”指能胜任“思想库”与“笔杆子”、“评论员”与“分析师”等职责,能调动整个媒体研究资源,引领媒体机构的业务研究,提炼选题,集思广益,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媒体业务发展,能形成与媒体地位相当甚至有所超越的影响力。1990年以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每年举办社新闻学术年会,对于组织全社开展新闻研究发挥积极作用。我们也想办报社新闻研究年会,构建学术平台,努力使之成为学术盛会、传播合会、激情文会。“高地”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创新思想能影响媒体发展,研究成果能影响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研究机构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研究中心或战略要津。应该说其有关成果,《新闻战线》杂志,与《中国记者》杂志、央视索福瑞之媒体传播抽样调查等一起,都做出了名堂,产生了社会影响。基地是领地的基石,领地是基地的升华,高地是前者质的飞跃。“三部曲”,“三步走”。虽难度一级比一级大,研究大型传媒集团及其主要媒体的难度更大,但是,只要明确目标,打牢根基,迎难而上,奋力进取,创新品牌,推出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就有可能进军“高地”、成为“高地”。
   (四)培训队伍的“摇篮”和“孵化器”。现代社会,培训成为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改革创新与推动工作、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舞台。事业日进,素质要求与日俱增,“知识恐慌”、“本领恐慌”随之而出,培训成为人之必需。大学教研一家,媒体研教不分家,研究机构同时是研教机构,以研为主,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研教互动,成为培训队伍的“摇篮”。媒体业务培训属动员性、针对性、实用性培训,以媒体需要改进培训内容,引导同事讨论和交流,动员编采人员将有关内容直接用于实践中、体现到媒体上,有“孵化器”作用。人事局1998年成立培训中心,干部培训取得实绩。研究中心200210月开始履行培训职能,既发挥传统优势,又在编采业务培训方面取得进步。20045月、200710月举办“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培训班,紧密结合实际,突出编采业务培训,社领导带班,部主任作专题报告,学员对编采改革提出多项意见,取得良好效果,成为全国新闻界学习典范。
  (五)媒体的“资料库”和“博物馆”。一家大媒体,开有四门:编采一门,经营一门,管理一门,研究一门。非编采和经管的,诸如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等文化局统辖范围,一般由研究机构管理。它们是媒体机构的精神财富、“活的传统”和实力体现,是记者编辑劳心劳力的结晶,也是现实需要。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提出知识4W概念,即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么做(knowhow),知道是谁(knowwho)。所有这些“知道”,都需要“知道”和利用图书馆。新闻报道就是让人“知道”新闻,新闻传媒经济也是一种“知识经济”,充分利用前人、今人成果和作为“知识库”、“记忆库”的图书馆,是从事新闻传播及其研究的必要条件,是做好当前和今后新闻传播及其研究的法宝。报社拥有全国新闻界最大图书馆,藏书百万,资产过亿,珍本善本价值连城,走服务型、支持型、研究型路子,创造不少佳绩。089月,将它划归研究中心。27日,我们到书库、报纸库、资料库、微缩间等调研,深感图书馆是一座“金矿”、“富矿”,既为新闻传播持续发展及其研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水”,也为扩建一座别具一格的优秀博物馆奠定基石。现在,在实力雄厚的媒体机构和有关直属机构中,博物馆已成为其再现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显示恢弘豪迈景象、吸引受众瞩目的殿堂。
    (六)媒体在新闻界的“耳目”、“喉舌”、桥梁和纽带。这主要就媒体研究机构与新闻界的关系而言。媒体置身新闻界,服务对象更多的却是非新闻界。媒体研究机构立足媒体,联络更多的则是新闻界尤其是新闻学术界。发挥这一优势,媒体研究机构就能成为媒体有关新闻传媒界、新闻学术界的信息提供者,媒体重要活动的宣传者,从业者与退休者、本媒体从业者与其他媒体从业者沟通的桥梁,本媒体与其他媒体尤其新闻传媒业界媒体、业界与学界联系的纽带,此地与彼地、国内与境外媒体交流的学术通道。新闻界是一个广阔天地,用活用足,“吃深吃透”,媒体研究机构可以大有作为。
二、媒体研究机构怎么办
    思路决定出路。媒体研究机构的基本职责包括研究媒体及其发展和自身管理三方面。理清这三方面的思路,媒体研究机构的“出路”就在其中矣。
  (一)以服务媒体为根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主流媒体服务社会的首要工作,也是媒体研究机构服务媒体的根本任务。媒体研究机构的“根”在媒体,本职工作之“本”在媒体,抱本尽职、守土尽责、以服务媒体为根本,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不能以服务媒体为根本,不能为媒体提供服务,根本站不住。自身方面,“根深”才能“叶茂”,“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媒体研究机构只有深深扎根于媒体,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科学地当好媒体的“服务器”,优质高效服务于媒体,才能不断扩大内涵外延并茁壮成长。编采工作是媒体的中心工作。要紧紧扭住这个中心不放松,围绕这个中心工作而工作,想之所想、想在前头,忧之所忧、忧在接受,研之所研、研在当口。唱响编采主旋律,演好媒体的“评论员”、“分析师”以及上述种种角色,坚持做到做好“10个一”:一天一评报、一周一《阅评》、一周一《信息》,一月一《研究》、一月一研究报告、一月一对外推介,一月一讲座、每月有培训、两月一大培训、天天开馆服务等,强化信息服务、评论服务、研究服务、培训服务、图书资料服务,加强即时服务、动态服务、创新服务,促进媒体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编采工作的“推手”。
    既是根本,也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理。以促进媒体科学发展为目的,是媒体及其研究机构的必然要求和共同愿望。无论研讨什么、怎么研讨,都以促进媒体科学发展为主题和目的,多科学、少盲目,多理性、少激动,多促进、少促“守”,常促进、不促“退”。要倾心投入报社“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研究工作,在促进媒体科学发展方面显示用武之地、英雄本色;协助制定发展战略、纲要和规划,提供产业或行业政策方面的根据和建议;分析传统媒体哪些属“金砖”、“展望”或“新钻”,哪些需要改造或再造,当年如何提高覆盖面和效益,分析月度、季度、年度不同媒体的坐标图,评论近期报道是否有利于媒体发展;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分析我们已有的网络和手机报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与国内外先进比较有哪些优势和差距,还有哪些还是空白,提出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以研究为中心。采访部以采制新闻为中心,编辑部以编排媒体为中心,媒体研究机构当然以研究媒体为中心。研究是研究机构的旗帜和“招牌”,是区别于媒体其他机构的显著标志。有研究则机构存,研究兴则机构兴,研究旺则机构旺,无研究则机构亡,这是个生死存亡问题。新闻理论与历史、媒体经营管理等研究,非扎实研究莫能为,非精细研究难以高品质完成;办刊办学,非深入研究不能出新出彩,这是个规律问题。这就需要“研”字当头,“究”字当先,真学、真研、真干,深究、细究、精究,以研究为荣,以研究为乐,强化研究意识,不仅各研究室须以研究为中心,办刊办学等都要以研究为中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现研究这一“看家本领”。2003年以来每天评报的经验显示,510分钟的口头陈述,只有把导读式、质检式、特点式、反馈式、批评式与比较式、综合研究式、建议式以及“分析师”式等综合起来、“化合”起来,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专业表演”。今年研究成果超过去同期,调研报告、工作建议、报纸评论取得明显进步,正是大家以研究为中心的结果。确立以研究为中心的思路,既由研究机构的性质和任务所规定,也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三)以思想创新为关键。思想是媒体的灵魂,也是研究机构的灵魂。对新闻媒体而言,新闻强则媒体强,舆论强则影响大;对新闻研究机构而言,思想强则机构强,理论强则影响大。对于新闻研究而言,思想是“神”,其他是“形”,思想强则研究强,理论强则成果质量高。王羲之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只有创新思想、刷新题材、更新方法,包括新命题、新理念、新观点、新见解、新概括、新提法、新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新体会、新点子、新角度、新材料、新结构、新表述,新闻研究才能做到“神形兼备”、“神形一体”、“神灵活现”,媒体研究机构才能成为媒体的思想库或“智囊团”,才能通过思想创新推动其他创新。08年,《新闻宣传贯彻落实“十六字”总要求的调研报告》、《人民日报社所属报刊数量和行业覆盖居全国新闻单位首位》、《名人即效应》等受到领导和同事们赞扬,在于提出了新命题和新观点;有关定量分析的阅评受欢迎,在于有新方法、新角度和新论证。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认真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问题、破解新难题、反思新话题、提炼新思想、活用新方法、概括新句子,以创新思想激活政策和知识,以创新主题对题材提纲契领,以创新见解带出其他见解,以创新形式表达创新内容,凝聚具有品牌质量和效应的思想理论。
    (四)以专业性、对策性、实践性、实用性为研究个性。一个研究者要有自己的研究个性,一个研究机构也要有自己的研究个性。上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法兰克福学派影响最大、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主要因其以“社会批判理论”、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著称。在麦克卢汉的“冷媒体和热媒体”、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中,可以看到“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子。媒体研究机构既是媒体的研究机构,也是媒体的工作机构,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策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悉心体认服务对象的地位、性质、气质和特征,学以致用、学用一体,把知识力转化为实践力,把基本原理或基本经验对象化,提出对服务对象有用、管用的意见和建议。07年,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理论界尤其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新闻研究机构做过很多探讨。我们要做的,主要是对全国新闻界尤其是中央新闻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拿出符合报社实际的贯彻建议。08年初,报纸改版,两博士提出创新版面风格的“设想”并被采用,有“学”有“术”,寓“学”于“术”,体现了媒体研究的专业性、对策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当前尤其要抓好媒体战略发展、意识形态阐释、党报评论和新兴媒体探索,“四管齐下”,建立起我们新闻研究的初级品牌和立体形象,同时,适应社会和媒体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形成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成果。
     (五)以打通现实与历史和未来为研究方式。学问之道,贵在打通,包括打通古今中外,打通社会人生,打通文史哲用,打通理性感性。新闻之学,亦贵在打通,除打通以上种种外,尤在打通媒体与受众。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纯粹“单打一”,难以成就新闻传播,难以成就学问,难以成就新闻传播研究事业。媒体研究机构集新闻传播理论、当日评论、史学和发展战略于一身,单位分割、专题各异,打通之理却一以贯之。评报评网,不知昨日,难评今日,不谙趋势,难以创新。理论研究,从来都是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论从史出,打通现实与历史和未来。历史研究,虽着力过去,却立足当今、面向未来,把研究过去与服务现实结合起来,思考和解决其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有深刻启发的见解。文献梳理,坚持当代文献与历史文献两手抓,为今人用、后人看。中心新来的博士硕士只有把学校所学与媒体所用结合起来,用心用力掌握有关政策法规、时政时务、媒体性质和流程,打通报社品性品格、报史社史、网络等新兴媒体、传播反馈、发展趋向等,才能提出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的分析、判断和创见。
   (六)以培训队伍为依归。依归就是依靠和归宿。同事是培训的依靠,增强同事素质是培训的归宿。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走服务性、研究性、实效性路子,集中抓好理论、编采业务、综合素质三方面培训。要围绕“一个中心”:报社中心工作;突出“两个主体”:干部和职工;办好“三大件”:局处级干部培训、采编骨干培训、新入社应届生和复转军人培训;串好“三条线”:记者站有关业务培训、财务人员培训、职工技能培训;竖起“三个点”:采编、外语、电子文本制作,实施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培训。坚持按需培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部门意见,针对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精心策划,科学设置议题,拓宽培训思路,更新现代知识培训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开发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等优质培训资源纳入教育培训体系,把课堂讲授、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结合起来,办好“人民讲堂”,推广“在线学习系统”,活跃讨论交流气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培训管理,严格培训纪律,坚持勤俭办培训,提高服务品质,增强服务本领,不断满足同事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努力成为“干部职工继续教育之家”。
    (七)以图书资料建设为基本建设。做研究,要深植“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做文章,需体现“三基”,即基本观点、基本材料、基本章法;“做”研究机构,既要抓“软件建设”,还要抓好基本建设或硬件建设,既要提高“软实力”,也要提高“硬实力”。报社为中心创造的条件是较为优越的,办公设备齐全,培训经费充裕,有一定的研究和会议经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机构的完善,还会提供相应资源,全面建设好发展好研究中心。现在,图书馆面临拆迁,现有馆楼即将拆掉,图书资料需安排到周转房,将来再搬到新址,要做好安全、运输、保管、继续服务、持续发展等工作,体现安全第一、服务至上、做精做强之原则。要主动向北大图书馆学系等学习有关知识,向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兄弟新闻单位借鉴有关管理经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规划,利用数字技术等先进科技,把图书馆、资料室建设好利用好,尽最大努力,让资料室焕发“新活力”,让图书馆成为同事成就事业的“充电器”、涵养心性的“精神游泳池”、金台园之新景观。
    (八)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管理之道。这是管理媒体及其研究机构的必由之路。我国媒体的基本性质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精神和章程进行管理,建立健全适用管用的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职权清晰,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彰显团队精神和人文精神,成为加强媒体及其研究机构管理的有效举措。最近,各处室开展职能化、专业化、成果化、效益化建设,活用“GDP效应”,进行适度计量与质量效益评估,做到处处明确工作职责,人人手握工作清单,研究人员每月撰写35千字的研究报告,每月有考评,事事有检验,以“挣工分”、“比工分”形式,突出个人工作对中心工作的贡献率,强化集体对报社的贡献率。这就是找管理要效益,通过有效管理,不断向“领地”和“高地”迈进。要建立健全业务岗位目标责任制、课题管理制度、专项课题经费、文献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优秀成果评奖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等,形成研究、评论、编辑、培训、图书资料管理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使各项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
   (九)以人才强中心。一切研究,关键在人,靠高水准研究人才。只有成为“人才库”,才能成为“思想库”。这是办好媒体研究机构的普遍规律和迫切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创新和劳动,促进人力资源向研究部门倾斜,形成研究激励机制,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存量”;优化人才结构,推动现有人员交流和轮岗,强化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引进新闻传播专业和其他专业人才,加强与其他媒体研究机构和高校新闻传播教研机构的交流,提高政治理论素养、理论思维能力、政策水平和业务研讨会层次,提高“增量”;营造开放创新的环境,让创新激情充分迸发、创新才华充分施展,扶持中青年业务骨干承担重要项目,提高其独立主持项目的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努力引进或推出几个响当当的名家;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用人的准确性和公信度,促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大家公认、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脱颖而出。各位也要自强不息、自加压力、奋发图强,不断提升研究层次,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高品质成果。
    (十)以新闻界为行业依托。立足媒体、依托新闻界,是媒体研究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之道。50多年来,《新闻战线》以新闻界为行业依托,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在新闻理论界树立旗舰地位。要加强与新闻传媒主管部门的联系,广泛搜求第一手资讯;加强新闻信息快报,深化信息处理和研究;深化与媒体尤其主流媒体及其媒体研究机构的联系,举行联席会议,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媒体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做法。参与相关学会,吸收最新成果,丰富研究阅历,调动社会资源,扩大成果和影响。发挥媒体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新闻界联系其他各界,吸收其他各界营养,推行“非零起步”、“拿来主义”和引进创新,丰富新闻研究、培训和各项事业。按照有计划、有分量、有深度的要求,精心组织,加强对外传播,推广报社创新成果和良好形象,当好“扬声器”。“走出去”,弘扬老报人传统,立足今天可做的、能做的,争取对新闻界和社会作出贡献。
三、当前着力抓什么
“是什么”是“抽象”,思路是“具体抽象”,工作是“具体”。把“抽象”、“具体抽象”化为“具体”,需要“抓手”。在今年国内记者工作会议上,张研农同志强调学习、敬业、协作和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学习推动工作、敬业成就事业、协作实现共赢、创新赢得未来。作为报社一分子,我们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身体力行。这里,结合当前工作,从8个方面抓贯彻落实。
   (一)抓最新成果学习。学最新成果成为常态,创最新成果才能进入状态。学最新成果,最重要的是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学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和新闻传播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这是一个中央机关报研究机构的首要任务,伫立于新闻学界的“金子招牌”,能否充任“思想库”、“分析师”、“领地”和“高地”、“摇篮和孵化器”的前提,也是一个中央机关报研究者的“看家学问”,检验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水平线”。当前,尤其要认真学好十七大报告、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和本报发表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要反复深入地学,一句一句地学,融化在大脑中、体现在文本中学,研究式地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新闻传播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主线或“红线”,把其他学问和新闻实践“穿”起来,形成新成果。同时,学好《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深入领会中央关于党建、意识形态、新闻传播等方面的文件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研究工作。消化吸收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成果,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社会学、史学、文艺学等的最新成果,具有“21世纪性”的概念、句子和论述,努力在科学世界观上见高度,在正确导向上见力度,在主流新闻观上见深度,在专业领域见精度和亮度,体现大国大报新闻传播思想探索者的风范和水平。
  (二)抓服务中心课题。课题决定成败,决定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成败,是研究的支柱,也是研究机构管理的杠杆。上什么课题、主攻什么课题、想在主攻课题上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如同企业上什么项目、想在这个项目上取得多少绩效,是多数理性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领导者的当务之急。媒体研究机构以服务媒体中心工作为根本,自然以抓服务媒体中心工作的课题为第一要务。今年第一季度起,我们每季做统计,归纳前一季度课题情况,部署下一季度和下半年课题,同时整理出“2003年——2007年中心主要研究成果”。回顾这几年围绕中心做课题的范围,主要在10个方面:重大报道、重大选题、重大理论、重要讲话、重大调研、重大改革、重要发展、重要培训、重大活动、重要外事活动。在这些方面,努力做到不失语、不乱语,多出彩、多出精品,规范、扎实、创新、简明,尽可能取得理想效果。今年上半年,我们集中精力起草讲话稿,下半年集中力量抓国际大传媒体课题。还有,抓服务中心课题,包括抓服务新闻界的中心课题、服务社会的热点课题,使研究成果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要双管齐下,内外兼修,先内后外,由内而外,既成为媒体的研究中心,又成为新闻传媒界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研究中心。“两手抓”,才能在媒体获得机会和发展,在学术界获得尊重和荣誉。
    (三)抓面向明天研究。黑格尔说,哲学像“密纳发的猫头鹰”那样,“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到现实结束其形成和完成过程之后才会显现。这只是历史哲学和现实哲学。哲学还包括审美哲学、希望哲学、未来哲学、预言哲学等。现代“智库”受重视,因为它运筹帷幄,面向明天、为了未来。行话说,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今天的历史。新闻媒体研究既要立足昨天和今天,研究并显示历史和现实,还要面向明天、思考明天、探寻明天、展望明天,总结过去的若干明天,分析先行者经过的明天,把握今之后、将之来,探索新闻及其媒体具体的明天、抽象的未来,目的是为了明天少风险、更美好。事实上,战略研究包括面向明天、为了明天的研究,工作建议的重头戏在建议,所“建”多为明天之“议”。现在研究奥运后的舆论引导,是立足当下的研究;探索国际大传媒,既包括国际上已有的大媒体和大传媒集团,也包括国家传媒战略和所属媒体明天将要展开的所作所为;讨论平面媒体的未来,深化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研究,是未雨绸缪,主打的在下一步、明年、后年乃至十年之后。所有这些,是为了把关于新闻及其媒体走向明天的研究搞起来,把描绘明天的蓝图做出来,不断向未来进发,努力给人智慧和启迪,也给人希望、鼓励和精神动力。
   (四)抓创新质量。创新需研究,研究为创新。创新是一切研究的本质特征、动力源泉和目的要求。从方法上说,善创新者善结合。结合汇总情况、丰富经验、迸发火花、锻造思想、改造现状、经纬天地文章。敢于和善于结合,既体现专业水准,也反映素质能力或智商情商。媒体研究者是专业工作者,在对新闻媒体进行专业研究、禀持一定专业素质和标准的同时,要善于把上级精神与媒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受众反映与新闻传播、国内需求与国际趋势结合起来,把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现实与未来、此行业与彼行业、此专业与彼专业等结合起来,边结合边创新,在结合中创新,在创新中结合,形成结合、构建与创新的有机链条,不断推出实事求是的创新成果。同时,要解放大脑、放飞想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突出抽象思维、兼顾形象思维,采用评估、借鉴、嫁接、比对、论证、模拟、模型以及虚拟、想象、猜想、预测等方法,使研究创新化、创新科学化。从管理上说,要处理好任务与创新、集体创新与个人创新、部门创新与整体创新的关系,把上级要求与自身积累、对象特性与材料组织、集体智慧与个人构建结合起来,全面、辨证、发展、专业地分析和解答新闻及其媒体问题,提高研究的针对性、科学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增强献计献策的准确性、建设性和有效性,让领导满意、让同行敬慕。
   (五)抓调研报告文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干”则“殆”。媒体研究者既是“灵魂工程师”,也兼任“工人”,最好做到“八级工”。要熟练掌握论文写作。研究是“因”,论文是“果”。论文是研究的主要体现、必然成果、著作主体、影响力所在。对记者而言,除了会写消息、特写、通讯、评论“四大件”,还能写论文,属锦上添花;对研究者而言,不会写论文,属不合格。要熟练掌握工作文本的样式、格式和要求,有效把握论文和报告的主题、前提、性质、框架、结构、段落、领句、句式句子、引文规范、词语配置以及“进出口”,像“庖丁解牛”那样,做专业的熟手、能手、快手。世界上文体众多,一家一人不可能穷尽,总是以一种或几种文体打拼天下。有人说,新华社以消息和通讯见长,人民日报以评论和通讯见长。这几年,我们承担最多、写得最多的文体是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准论文、大新闻述评,经世致用之文、寓学于术之论,是新闻与理论学术结合最紧密、媒体研究机构常用常新的文体。平着走,它是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战略分析、述评等;往上走,是论文、研究性讲话乃至科学著作;往下走,是具体评论、思辩性通讯、思想性突出的散文。写法多样,可以事见长,也可突出思想和理论。熟练掌握这一文体,是媒体研究机构的“看家把势”,也是其出成果、出人才的在文体方面的“抓手”、着力点、突破口、拉动力。看新来毕业生,三年能独立完成调研报告,就是好样的,五年能做深做实做精,就是出类拔萃的。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把调研报告做好了、做到家了,写论文、文件、报告以至编著和专著,就有了“迎刃而解”的经验,可以做好与之相关的其他文体,尤其是论文和报告。
    (六)抓科学态度。马克思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怎样追求真理?他说,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的光辉就越灿烂;因此,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他用这种真理观写《资本论》,成就了这部不朽巨著;他这样追求真理,树立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作风的典范。其中,包括极端负责、极端认真、极其严谨、极其踏实。拿踏实来说,踏实是立业之基,不踏实什么都做不好。孟子说:“学问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只有踏实务实,才能让人放心。媒体不乏喧嚣,媒体工作却是踏实的,媒体研究者尤要踏实。一篇好稿,多是“七稿八稿”、精益求精才“搞”出来的。要以过硬心理素质、良好精神状态,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或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甘于和善于做一名真理追求者、新闻研究者、传媒探索者,立实心、下实劲,取实据、讲实话、求实理,出实招、求实绩、显“绝活”,做“清流”而不做“清客”,树“清风”而拒“清谈”,抵制懒惰懈怠、轻浮急躁、拉拉扯扯、跑官要官和追名逐利,防范“小聪明、大失误”、“小九九、大失算”、“小冒进、大倒退”。心态决定状态。要以诚实取信于人,以踏实攻克难关,以扎实成果取悦于人,扎扎实实地成就自己、成就媒体及其研究机构,让道德文章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既开拓新闻传播研究格局,也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境界。
    (七)抓体制机制。体制是全面之制、整体之治,机制乃局部之制、具体之治。贯彻“是什么”,落实“怎么是”,把“抓手”变成现实,关键是抓好体制机制。抓体制,最重要的是抓机构,机构设置时须全面规划,改造时须系统设计,再造时须科学论证。02年成立研究中心时,按照“三部一室”编制,“三部”即三个副局级单位:研究部、《新闻战线》编辑部、培训部,各设三个处室,“一室”即办公室。当时,这三个单位各有所属,这么组合有其历史必然性,运转几年,取得不少成绩。今年,报社花几月时间研讨改造方案,突出研究,在保留新闻理论研究室、新闻报道研究室的同时,增强发展战略研究,增加网络与新兴媒体研究室、新闻史与社史研究室、图书馆,取消研究部、培训部,“三层变两层”,实行扁平管理,这是合乎时代发展、顺应媒体变局作出的科学决策。大局既定,就要制定5发展纲要,描画10年蓝图,把现实安排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在机制上大做文章,借鉴报社有关管理成果,把研究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评报评网、课题管理、学科带头人、研发基金等管理制度,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保障,努力释放研究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尽可能使研究工作、办刊工作、培训工作、图书管理工作等做好、做亮、做响。
   (八)抓和谐合作。北京奥运会,突出一个“和”字。这既是弘扬传统和谐文化,又是伟大民族开展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对研究中心,高举和谐合作旗帜,把内抓和谐、外抓合作作为立足之本、发展之基、政策策略,形成和谐、严谨、求实、创新风气,夯实和合根基,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尽量消除破坏和谐合作因素,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特殊价值。中心有报社委派的局级专家,有来自不同部门、高校和军队的同事,从事研究、办刊、培训、图书管理等工作,又是新组建和改建单位,“以和为贵”,克服小我、顾全大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可以促进政通人和、安定团结、融和融通,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要组织各处室参与学术讨论、联合调研、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心理咨询等,促进处室与处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人内心的和谐。加强与报社多方面的协调协作,主动沟通,强化服务,“和气生财”,多建议、少议论,多协作、少滞阻,多“栽花”、少“栽刺”,争取机会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益;加强与有关部委和地方研究室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以和合精神来凝聚“气场”,用和合方式来成就事业,更好地为报社提供行业信息和智力支持。
媒体像一条河,研究机构像航行其间的一条船。河流有平缓有湍急有曲折,航船也有一帆风顺时和随机应变时,要明辨航向、抓住时机,确立新重点,树立新亮点,兴起新高潮。河流无穷尽,对其研究从无穷尽,对研究机构的研究亦无穷尽。我们在这航船上相遇相知,是机遇也是缘分。要珍惜缘分,敬业乐群,勤奋学习,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做好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为河山壮行,为同行鼓劲,推动船舰稳健快畅地向前进。(中华广告媒介行销力研究院致力于中华广告媒介发展与研究,主要从事广告媒介学术研究,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广告媒介培训与教育等;主要服务客户:广告公司,传媒机构,媒体主等企事业单位:A. 提供从传媒内容生产,运营模式,经营理念到广告的投放,价格的制定,效果的评估及传媒销售模式及销售策略等的制定及咨询服务;B.  传媒销售人员招聘及传媒销售团队组建,各种广告销售技巧(电话销售,陌生拜访,广告主开发及客户寻找需求挖掘,面谈技巧,沟通技巧,价格谈判技巧,成交技巧,应对广告主拒绝技巧,回款技巧,客户维护及服务技巧,行动销售,顾问式销售,大客户销售)等培训服务C. 企业传媒行销(媒体策划,媒体包装,媒体销售,媒体购买)培训及管理咨询服务;  D.企业传媒行销广告策划与媒介投放技巧和广告评估培训及管理咨询服务 ;)
阅读数:1221
评论数:0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