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行业如今虽处于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体的阶段,但也不乏一心想把企业做大的茶老板,为了做大企业也在积极努力之中。要把企业做大就得考虑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总做不大?为什么许多人努力了也没能获得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叶行业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市场,中国年产茶叶约130万吨,年出口茶叶达30万吨,国内年消费茶叶达60万吨,近1/3茶叶产品属于供过于求,茶叶企业面临一定的产品滞销压力。因此有人想到如何让更多人来喝茶,同时认为是“咖啡抢占了茶叶市场”,在这种无端埋怨的心理作用下喊出“白茶取代咖啡”、“铁观音取代咖啡”的口号。无论是白茶还是铁观音,也无论能否真的取代咖啡,但试图让人们不喝咖啡改喝茶的想法无疑是天真的,也是心胸狭隘的。
咖啡是不是茶叶的克星?中国茶叶出口量少是不是因为国外太多人喝咖啡所致?是不是中国市场没了咖啡人们就会选择喝茶?还有人提出茶叶取代可乐取代果汁之类想法,并不惜搬出爱国情节与民族情节,似乎是只要喝了中国茶你才算是有良心的中国人,把消费行为政治化。我们暂不否定茶叶取代咖啡或取代可乐的主张,就算咖啡和可乐从中国市场消失,是不是原来不喝茶的人就会去喝茶?原来少喝茶的人就变成多喝茶?那么国外也一样采取“咖啡取代茶叶”、“可乐取代茶叶”之类的画地为牢做法,中国茶叶出口受阻后年外销的每年30万吨返销国内市场,中国人一时半会喝得过来吗?就算没有了咖啡和可乐,而国外的茶叶还在大举进攻中国市场,中国茶企谁能保证“我的地盘我做主”?你总不能让整个国家为了茶叶而抵制洋货吧?可见,茶叶取代咖啡或茶叶取代可乐这种小农思想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茶叶为什么出口量比不过其他一些产茶的国家?中国茶叶行业为什么稍有发展就供过于求?原因并不是咖啡或可乐的罪过,我们的茶叶产品在出口发达国家时,不符合人家的健康标准要求,农药残留量过大人家不喝你的茶,重金属含量超标人家也不喝你的茶,这能怪人家咖啡和可乐吗?我们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逐年递增,出口茶叶利润变得有限;还有我们的企业规模过小,经营成本过高出口利润也显得过低,这也与咖啡和可乐没有关系。我们的茶叶生产供过于求是因为我们的茶叶发展没有规划,农民一哄而上大生产,茶叶深加工领域发展有限,茶叶产品处于传统的土特产状态,这才是制约茶叶行业发展的根源。如今把茶叶产品做成饮料的企业在中国还是屈指可数,把茶叶做成食品添加剂的企业也微乎其微,把茶饮料做出更多口味的企业也几近为零,把茶叶做成化学用品的企业又有几家?茶企业做了多少让更多人爱喝茶的市场教育?茶企业又为更多人喝上茶做了点什么?你的产品够方便引用吗?你的产品打破了中国的封建等级消费方式了吗?我们的茶企向咖啡和可乐企业学到了经营管理技术了吗?
记得上大学时一次和同学在校外快餐店吃饭,邻桌是两个乡下进城的农民,其中一个年轻人看着四方形的快餐盘子说:“他妈的,这饭碗都做成四方形”,我们听到后各个喷饭。想到这个年轻人就想到我们现在许多茶企面对产品创新的态度,茶企不也认为茶叶就是采摘后凉、炒、烘、焙的吗?把茶叶做成饮料就是破坏茶文化,如果有人胆敢把茶饮料做成酸的、辣的口味出来,那不就更是大逆不道了吗?
如何消除茶叶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如何让茶叶企业做得更好?因此想让更多人来喝茶是正确的,而要让更多人喝上茶,企业是否该为消费者着想,让普通上班族也喝得起茶,让上班族也能很方便地泡上一杯茶,让忙在工厂车间的农民工也喝得起茶,让他们也能很方便地喝上茶;让闲来无事的老人们也爱上茶,让中小学生就养成喝茶的习惯,企业又给这些潜在消费者做过什么宣传呢?
站在茶叶企业的立场去反思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茶企要做大绝不是让饮料市场只有茶叶存在,而是要从自身的产品生产入手,生产出真正健康的茶叶原料,从产品创新入手,在茶叶深加工领域获得突破;从市场教育入手,让广大国人明白饮茶有利于健康;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入手,让普通人天天喝得起茶;从研究咖啡、可乐入手,学习人家的先进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这就是许孙鑫所主张的茶企应该有的大胸怀和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