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
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呼呼的。”
是时候了,我们该一起“湿”了。请注意,不是你,不是我,是我们!
被“淡黄色的互联网”熏陶了的那些朋友们,这个时候请不要带有性色彩的那种“湿”的方向上去联想,“严肃点,我们打劫呢”。被梅雨季节浇透了的那些朋友们,请回家换套干净衣服,我们再来一起讨论“湿”的世界。
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笔下,世界是平的;在克雷•舍基的笔下,未来是湿的。
这里并不是指全球变暖、两极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人被水浸湿了。而是指借由社会性软件,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人情味变得湿乎乎的。
在湿的世界里,人们不再像机关、工厂那样永远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待在一起,而是可以轻易地在网上组建各种群体,发现志同道合的人、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一起从事某个项目。就像DIGG、BBS、维基等各种情况一样,人们可以凭兴趣快聚快散。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用启蒙运动的术语,这叫祛魅。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
比如一个漂亮的女人,在工业化的时代,大多数被制造成一个“干巴巴”的严厉女上司。
大师告诉我们,未来在本质上是湿呼呼的。用后现代的术语,叫返魅。就是把只属于人,而不属于机械的东西,“招魂”回来。当人们把组织象衣服一样脱掉时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人与人象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情、缘份、兴趣快速聚散。
就好像《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描写的那样:“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globrand.com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从长尾,到蓝海,再到湿世界,这是一个一脉相承的互联网式的科学体系。一觉醒来,我们可能会发现周围都“湿”了:湿互联网,湿工作,湿生活,湿营销。
从此,“干巴巴”的严厉女上司一律变得极富人情味的那种“湿呼呼”了。是时候了,我们来“湿”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