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条新闻,都是关于“手机”阅读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最新透露的“国民阅读调查分析报告”数据表明:我国18~70岁国民“手机阅读”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为4.47分钟,在这一领域平均花费是17.04元人民币。“手机阅读”在14~70岁的国民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10.0%。其中,男性、年纪较轻、学历较高、收入较高的群体,其“手机阅读”使用者比例最高。“手机报”是“手机阅读”的主要阅读方式。
据台湾媒体报道,中国移动向台湾产业界抛出橄榄枝,并进行了多方考察。据透露,中国移动与鸿海集团在电子书、手机等方面展开合作,其中第一款电子书订单下给鸿海旗下的富士康。此外,中国移动与欧洲沃达丰、日本软银和美国Verizon合作成立实验室,开发新的电子书装置,并选择鸿海旗下富士康生产电子阅读器,预计明年上半年推出。
在以上两条新闻的背后,是这几天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中移动放弃上网本的“假新闻”。不管此类消息是否确切,但运营商在上网本销售上遇阻却是板上钉钉,而中移动的目标转向或者说也指向电子书领域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运营商准备把上网本“当手机卖,当电脑用”并不成功,又如何保证在电子书领域不“竹篮打水”呢?
一步差三市,可能不只是在渠道领域适用。别人卖的好的东西、别人的好的商业模式,别人的成功的挣钱路子,很可能是独特的商业环境、历史机遇造就,模仿者后来者有很大失败的风险。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必能管住自己贪婪的商业本质。如果都能管住,谁还会炒股成股东炒房成房东呢?!
我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不可一日无书读。作为一个经常电子阅读的人,绝对要超过以上调查所说的“手机阅读”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为4.47分钟。鉴于举世闻名的“首堵”,经常要盘桓于北京地铁,大量的时间狭小的空间创造了大量的手机阅读机会。也经常看到地铁里有人拿着各种各样的阅读工具,包括电子书。
上网本是个边缘产品,介于电脑和手机之间。这种夹缝中的产品很有可能一夜大热,也往往突然沉寂,就像我以前比喻的掉渣烧饼,也好像是城市边缘的房地产。在北京,管庄位于朝阳和通州的交界、来广营酒仙桥位于朝阳和昌平交界,那里的房子经常空前膨胀价格高涨,最终却往往叫好不叫座,地处交界的三不管地带让这些地方充满的变数,比如管庄的垃圾填埋场就是城市管理区域边缘化的例证。
对于电子书,做各个的厂家不少,概念也不新,人们读书的习惯也千差万别,特别是如今这个人人不读书人人少读书的时代,中移动又如何让TD电子书不重蹈覆辙呢?
第一、终端价格一定要适合目标群体的承受能力,不能太贵也不能太便宜;
TD上网本从一上市就盯错了人群,只给全球通用户补贴,主要目标群体是高端商务人士。虽然有证据表明,上网本的群体是拥有第二台电脑的人,可调查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用户的消费决策,特别是国外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国内,而且在电脑越来越“便宜”的时代,3000元的上网本与4000元的笔记本又有多大的吸引力?至于后来又针对动感地带,又针对学生群体,即使正确也错过了最佳时机。何况,现在的学生,不能打超级网络游戏的电脑便是废品,有多少会钟情能无线上网的“上网本”。
电子书必须要想好目标群体,针对目标群体的需求设计产品globrand.com和售价,不能太贵也不能太便宜。当然,这就要求电子书这样的产品不会再是一开始便成为“街机”,而是要成梯次的推进,逐步扩大覆盖面。
第二、一味的补贴并不是好办法,产品终归是卖给有需求者的,应该把钱砸在创造用户需求上;
没有用户需求的产品,即使再便宜也不会有好的销售。中国移动不差钱,但要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创造用户需求上,让用户产生用电子书阅读的需求,特别是用中移动的TD电子书阅读的需求。这个有点难,但并不是不能做到。
第三、网络覆盖是个大问题,拿着书却打不开,把人急死的同时也会消灭人的购买欲望;
既然是TD电子书,就应该是网络阅读,那就一定要有好的网络支持,能连上、下载快、不掉线。这对于号称网络覆盖99%或者地上地下全覆盖的运营商应该不是难事,可现实却未必。对于电子书来说,主要是空闲时间。而人们的空闲时间,如果是静止的大块的,估计很多用来看电视打麻将了,读电子书的最多时间是在路上。可路上的网络情况如何呢?
其他的不说,就说北京地铁。八通线和13号线,露在外面的部分大多数位置都可上网,而地下的1、2、5就没有这样畅通了。不仅仅是我,我也经常看到有人在地铁里用手机看小说,因网络连不上而摇头叹息。据说4号线会全线通信号,那就让坐4号线的人去读电子书吧。
第四、内容是所有书籍畅销的根本,即使不是金玉良言的内容,也一定是能吸引眼球的作品。没有好内容是死路一条;
读书的乐趣自在书中,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不管是不是电子书,最吸引读者的当然是内容。运营商要做好电子书,就必须有足够的能力驾驭到书中内容,要吸引人,要原创。
第五、在内容的收费上应该弹性一点,愿意付的少付一点,不愿意付的给留个“漏洞”,故意的被破解有时候是一种策略。
运营商要挣钱,对内容收费是必然的。那是否还会收流量费呢?如果我只是偶尔想看得付费内容,多数时候并无明确目的的买书看书,是否能通融一下呢?
在这一点上,要看长远些,初期也许需要特意的“管理不严”。现在的书店里是都可以“免费阅读”的,没有人会像二十年前一样把你赶走。据说在台湾,很多书店甚至提供像阅览室一样的桌椅,供来买书的人先睹为快。不知道王总裁去台湾参观了没有,如果看一下,也许会对以后电子书的推广有心得。
总之,希望电子书能如约前来,不再像上网本一样令人失望,让我这个还喜欢读书的人能够有一个好的工具打发地铁上、长途旅行中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