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响是软件学院的,她在本科时候就是我的学生,在浙江大学广告专业学习,那年考研成绩本也不错但由于名额被调剂到了软件学院。我当时对到软件学院的同学讲:其实应该庆幸这个调整,因为这使得你有机会在传统文科之外,接受一种工科思维,而且这个工科还是很具有前沿意识的软件工程。毕业后她将不再如同所有传播学专业学生那样,被授予“文学硕士”,而是被授予“工程硕士”,至少这表明了一种学科的交融和专业背景的丰富。她的论文题目是《Web2.0环境下Wiki的群体共享传播模式研究》,这是一个我以前未曾关注的问题。她写的洒落流畅,在研究中表现出了一种灵气,和思维的清晰性。由于她论文的影响,我在给学生讲技能技能训练实践时,特别采用了这种模式,尽管还不成熟也是一种尝试。
语兮的论文是写《TV2.0收视率调查体系的可能性建构》,这和她实习时候在杭州文广新闻集团作电视收视率工作有关。在这篇论文中她提出了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建立一种更加有效的电视收视率调查系统的可能性。论文写的很认真,许多地方不仅涉及到框架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具体操作问题。我对收视率调查的技术手段不懂,所以只能在原则和论文套路上给她一些指导。她在答辩时有专家提出要修改一下题目中的“TV2.0”,她和我沟通时,我对此的回答是:“TV2.0本身就是一种对视频体验发展经历的表述。TV2.0无非是说电视进入一个新的视屏传达时代,人们面前三个屏幕:电视电脑手机。也可能借鉴了web2.0的说法,但是与web2.0不是一回事情。答辩老师提这个问题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跟你论文中没有进一步说明有关。你可以在论文前面部分对这个提法做一个扼要说明和界定。适当引用一下,以表明这已经是一个比较通行的说法。”
奕敏是软件学院3个答辩学生中最令我惊喜的一个。她的论文选题是《手机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创新价值》,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题目,可是由于她在品牌营销和手机技术方面早期准备的不足,开题时候我曾经提出更多的要求。初稿出来之后再修改似乎仍感不足,就在我内心已经打算让她推到8月再答辩时候,她的用工和努力以及软件学院技术导师的指导,帮助她在最后时候完善了论文。她的论文不仅探讨了手机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技术平台问题,而且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比如手机广告不仅可以运用于内容媒体,而且也可以植入平台媒体中。事实上手机是我一向以来最为看好的一个媒体终端。我认为随着网络媒体的延伸,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手机在未来将成为我们生活中最有影响最具价值的媒体。理由很简单:手机不但用户远远多于其他媒体,而且它具有其他任何媒体所不具备的方便性和私密性,其个人终端特征和网络特征与互动属性的结合,最终将使其超越其他各种媒体(包括电脑网络)。
在她们几个前面3个月份答辩的,还有另外两个软件学院的弟子。周婷的论文写的是《流媒体技术及应用》。她现在是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一向很努力进取,写出这样一篇颇有技术性的论文很有点让我吃惊。这是她参加上海新闻文广集团课题组的一部分,她答辩时候出彩的陈述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技术基础的相对薄弱。慧清写的是《基于传播学理论的搜索引擎价值研究》。她本科是郑州大学广告学专业毕业的,当年也曾经报考浙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竞争激烈未能如愿。不过那个属于她的男同学却考到了我的门下,这也影响了她在6月份参加软件学院单独考试,以最高分录取后投入我的门下。慧清的专业基础很好,又一直在网络和营销传播方面公司工作,所以论文选题对于她既贴切又得心应手,她的论文对我也很有启发。与她们两个一起的,还有两个同学由于工作忙还没有答辩。其中亚峰是从事电子商务公司的老板,工作太忙影响论文进展,我给他定下的题目是《电子商务信息流的有效控制》,这是因为我一向认为,在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中,基本的问题无非是物流(商流)、金融流、信息流等,前两者属于与传统商务相关的问题,或者使更多的是技术问题,只要技术平台解决就可以有效操作了,而信息流却是电子商务中并没有受到重视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却影响了电子商务的价值实现。我希望他研究这个问题,这不仅是我的专业所关注的,也是他的生意所需要的。为此我对他提出了这篇论文的写作套路,我以为这是一个较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只要去认真研究还是有许多可以写的,也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每个研究生的论文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导师思想的延伸和丰富。正因为这样,我从我所有的研究生那里都能更多的认识到学科研究的深化,指导论文的过程也是导师再学习和进一步提升的过程。今年传播学研究生答辩比软件学院迟2个星期,这拼搏文已经写得太长了,传播学的论文放在后面再谈。我期待着从我的研究生论文中能获得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