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年多以前从上海的《人才市场报》记者兼编辑赵文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中知道有“散装英语”一词的。这个词是不是赵先生的原创我不得而知,我记下了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词形象地概括了我十分熟悉的一种情景:有人在讲中文的过程中,夹杂着大量的英文单词。
我所在的管理培训业有许多培训师十分喜欢在培训过程中讲“散装英语”,过去我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看了赵文骅先生的文章后,每每再碰到讲“散装英语”的培训师时,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为什么他/她要讲‘散装英语’呢?”经过长期探索,我终于搞明白为什么了。说起来只有两层很简单的原因——
讲“散装英语”意在炫耀自己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尤其是炫耀自己具有使用英语工作和学习的经历。那么,为什么培训师要如此炫耀自己呢?我分析的原因又有两个:一是这种炫耀可以在心理上实现自我暗示和强化,即显示自己在知识和经历方面优于学习者,这对维持一个培训师的自信是不可或缺的。二是,这样做可以给学习者造成心理压力,即让学习者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和经历的有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对培训师形成仰视心理,而在被仰视的状态下培训师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仅仅就上述原因而言,培训师讲“散装英语”是无可厚非、有情可原的。但是往更深层次的原因探究,则未必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培训师讲“散装英语”说得好听一点是在刻意突显自己的价值,说得难听一点则是在伪装和欺骗。当我不止一次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时,我每每都在提醒自己“是不是看问题极端化了”,然而事实却反复证明我的判断是客观的。
我认识不少英语讲得非常棒的人士,他们在做中文演讲、培训、参加中文会议和在生活中说话时几乎从不讲英语。仅举几例:我的朋友关女士是美国某社会责任组织在华机构的负责人,她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国外专家来华演讲、做培训时,许多时候都是她亲自做同声翻译,但是她自己上台讲课和与人对话时,则几乎从不会夹杂英语单词。我的一位表妹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之后到美国读完硕士又读博士,再之后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任教,并加入了美国国籍,她的英文水平应该是没得说。但是去年上海开世博会,她带着女儿回国住我家期间一句英语也没讲过,她应邀到上海和南昌的大学做演讲时,也从不讲英语,甚至连她的女儿——一位生长于美国社会的小丫头——在回国期间也从不讲一句英语。令我十分尊敬的经济学家张五常是香港人,早年他几乎是在全英语环境下学习、工作、研究的,他早期的著作全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先是在西方国家学界造成了影响,之后才“返销”到了国内学界,可是当你上网搜索会发现,他在国内所有媒体上发表的所有文章,几乎从不出现英文单词。
我经过无数次的验证发现,每一位喜欢讲“散装英语”的培训师无一例外地都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那些能够用流利的英语对话的人士在讲中文时大都不会说“散装英语”。我进一步验证发现,那些在中文培训中夹杂英文单词越多的培训师,他们在其所讲授的课程领域的知识水平越是有限。因此我推想,因为真才实学有限的原故吧,他们便极尽取巧地借用英文单词来伪装自己。对此我的结论是:并不真正地懂英语,却要装出一副懂英语的模样,因为缺少真实学问,便用英语单词来伪装自己,这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