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春洋: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与竟争力
有关竟争力的概念和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即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一时间,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品牌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击败竞争对手,最终要靠品牌竞争力。所谓品牌竞争力指的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对手的独特的综合能力,是对技术、质量、管理、服务、文化、创新和形象的聚合与概括。
一些现代经济学家对品牌竞争力作了深人研究,阐述了竟争力的结构、形成与培育途径。同时,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品牌竟争力取决于企业的资源优势,并对资源优势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这样就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学术流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现将他们的观点筒介如下。
1、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认为品牌竞争是建立在企业资源优势基础上的竞争,其实质是企业资源优势之间的竞争。品牌要想保持领先地位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竞争优势,而可持续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资源优势。资源学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作品主要有:沃纳菲尔特及其《基于资源的企业观点》(1984),David Collis、Cynthia、A.Motgomery及其《资源观:90年代的战略》 (1995),D.福格纳、C.鲍曼及其《竞争战略》(1995)等。
资源学派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将资源优势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如下表所示)
标准 种类 解释
资源结构或要素结构 管理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产品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资本资源优势、物力资源优势、规模经济优势、无形资源优势
(涉及种类相当繁杂,但意义浅显,此处不做解释)
量化 数量资源优势
质量资源优势 数量资源优势是指企业在资源数量投入基础上而形成的优势,质量优势是指由资源质量或内在禀赋而形成的比较优势
在企业竞争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资源优势
战略资源优势 一般资源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势,具有相对性;战略资源优势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和综合竟争力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和决定性意义
形成途径 内生资源优势
外生资源优势 内生资源优势可通过企业内在机制,既所谓“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学中干”(Doing by Learning)而获得;外生资源优势则须通过外部途径如资源引进、共同开发、技术联盟等形成
不管什么企业、什么品牌参与竞争,资源优势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所有时间都具备所有的资源优势。通常的情况是,企业总是优势与劣势并存。因此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还要弥补短缺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从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需要一个转换机制,有一个转换过程。那么如何将资源优势有效转换成竞争优势呢?是技术创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企业在技术上保持战略领先,并通过技术上的战略优势,建立某种可防御定位和进入壁垒,从而形成技术周期、产品周期、产业周期与经济社会周期的内在一致性。在这个超强的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竞争已不是个别要素的竞争,而是综合实力和整体优势的竞争。企业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以保持战略主导优势。
2、能力学派
资源学派阐述了资源优势形成的竞争优势,但有两个问题没有给予明确界定:其一是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的关系,其二是品牌竞争力的结构。于是能力学派将资源学派的学说向前推进一步,在资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学说,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并非直接来自企业资源,而在于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企业获得品牌竞争领先地位的战略根本是培育企业的竞争能力,尤其是核心竞争能力。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有:沃纳菲尔特及其《基于资源的企业观点》(1984),哈默尔、普拉哈拉德及其《公司核心能力》(1990),斯克多、伊万斯及其《能力竞争:公司核心能力》(1992),哈默尔•赫尼及其《基于能力的竞争》(1994)等。
企业能力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由于其组成因素的互动性、隐含性和黏连性的特点,使我们无法对它进行量化测定,也不易对企业能力作出实质性评价。管理学家伊夫•多兹认为企业能力不可度量,最具价值的能力也最难管理。正因为如此,企业能力才受到强烈关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增强和国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知识、技术和信息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企业能力的深入研究。不同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能力进行界定,如综合能力、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专有能力、独特能力等。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管理学家潘罗斯。她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中提出,“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使企业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核心所在。
1990年能力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公司核心能力》(The Core Capability of Company)一文中,将企业能力明确界定为:组织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能和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其观点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对企业能力认识的一次飞跃。美国另一位学者奥纳多•巴顿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4个方面,主要发挥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他们将企业能力定位于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他们的观点被称为“静态能力观”(Static Capability Theory)。
9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转型,能力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提斯、皮萨罗和肖恩等认为,在新经济社会,静态能力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动态变化,必须建立一种动态能力结构,以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迅速整合、构建其内外资源、技能和各种能力,形成新的持续竞争优势。他们特别强调,惯例和流程(Convention & Procedure)是现代企业最基本的核心能力之一。因为惯例和流程内含企业应有的协调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重构能力。他们的观点被称为“动态能力观”(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在企业竞争能力构成中,各部分的作用、特点和重要性也不一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绝对意义、保证企业竞争制胜的战略性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itive Capability)。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和中坚,是企业能力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是在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通过持续积累、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培育出来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晶。为此,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3个特征:①明显的竞争优势;②扩展应用的潜力;③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有人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为3类:第一类是支持因素,包括金融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第二类是强化因素,包括质量、性能、结构、价格和品牌等;第三类是建构因素,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和融资等。这3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构。其实,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工程,从资源优势积聚,到锻造企业特质,再到建构品牌竞争优势群,需要企业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抢占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和锻造企业特质。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上保持长期主动性,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培育(Cultivation)、扩散(Diffusion)、整合(Aggregaion)、发挥(Leverage)和更新(Renewal)的动态过程,有赖于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企业的科学管理。正如能力学派的管理学家所说的那样,竞争力不可触知,也不可度量,并且最有价值的竞争力也最难管理。竞争有其脆弱的一面:刚性太强则在适应环境变化时缺乏灵活性,柔性太强则失去实质意义,不够精炼就难以持久,而充分暴露的竞争力又难以实现自我超越。
继企业竞争力之后,有人又提出了品牌竞争力,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是企业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能力,是使企业能够持续赢利、获取超额利润的品牌溢价能力。它统领企业的所有竞争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