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对于我们8090后来说,那是小时候看着眼睛都发光的字眼。因为那里就等于是机会,就等于是前途。但是,随着近年的物价上涨,房价压力以及无处不在的户口歧视让我们选择了逃离北上广回归家乡(yiwu market)。但大小城之间的巨大落差,和“拼爹”游戏中的关系网又让他们开始水土不服,变成了另一道障碍。“欲走还留,纠结其中,离开之后又分外想念。”“北上广”便成了心中永远的结。
很多逃离北上广的人们回到家乡,觉得办事艰难,一些地方官员的市侩嘴脸让人难以接受,这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很多工作都是要转移到晚上的酒桌、麻将桌以及洗浴中心来完成的。如果不能真正融入那种艳俗生活,也就无法具备那种环境需要的“工作能力”了。要融入这样的文化环境,没有特定人脉关系与资本铺垫,恰恰又是玩不转的。而在那样的二三线城市,能够提供的公共文化环境又是局促逼仄的,会让习惯大城市文化氛围的年轻人觉得很孤单。
几乎在很多人家乡的城市无论是职业还是创业,都不得不面临观念的冲突———在职场上,很多人靠的是关系,而不是能力,在商场上竞争靠的不是方案,而是喝酒、送礼等交际能力。当然,如果你要自己创业(yiwu)搞个小本生意,如果上边没有人,那么有关部门也就会三天两头来找你的麻烦。“小地方,要靠爹”,这话说得一点都不错。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逃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只不过是对大城市高物价尤其是高房价的抱怨和牢骚,但现实中却也有一小部分人带着大都市满身的疲惫和征尘逃离了北上广,来到理想中悠闲自在的中小城市。然而,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其实并不低,别看物价低(主要也只是房价低),办个厂天天有人来你这儿整点油水,找份工作不请客送礼根本找不着门,办个屁大的事都要托关系走后门还要送礼。如果说大城市人们还多少有点时间、精力和聪明才智用在琢磨事上,那么在中小城市,人一半以上的生命必须耗费在人际关系、耗费在无谓的琢磨人上面。
很多人看到了“北上广”高房价、高物价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这些城市绝大多数的企业根本上还是要靠市场吃饭的,也没有看到“北上广”也是当下中国商业模式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很多人看到,在“北上广”,权力约束同样乏力,却也应该看到,(義烏)这些地方讲规则、讲法治的商业力量也非常强大。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在“北上广”就没有社会的不公。但这些城市毕竟存在着健康的、向上的市场的力量,所以,“北上广”能够按价论市,能够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在“北上广”物质生活再艰难,平民子弟的前景却相对更加光明。
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诸如基层就业学生考研优惠、考公务员优惠,给人的感觉就是,到基层就业是权宜之计,大学生的出路还是要离开基层,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很难重视提高基层职业本身的吸引力。
一个社会的进步要体现在社会个体物质利益实现的程度上。农民工问题、低收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平等问题、歧视问题……很多问题都源于财富分配的不均,而财富流向过于集中到不该集中的地方,则是这些问题的根源。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是以中小城市发展为导向的。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产业布局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产业调整问题,让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唯有这样,“逃离北上广”才会意味着幸福回归。
大学毕业生群体再度被排挤出家乡,复归北上广的“蚁族”生活,令人同情。但他(她)们绝不是这种局面的最大受害者——无法容纳并不断挤出毕业生群体的内地许多地方,由此也丧失提升发展层次、摆脱过强外向型经济依赖的机会,是对饱受诟病的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世界工厂”模式的拙劣模仿。一旦发展红利享尽,这些地方将很难像今天的珠三角和长三角那样,自主完成转型升级。如若演进到这样的局面,农民工和企业主也将步大学生的后尘,回归机会更加公平的地方。
带着些许的无奈与痛楚,还有对梦想的坚持和对生活的期待,逃离又逃回, “北上广”已经从“理想之城”变成了不得已选择(yiwu sourcing agent),事实上,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北上广”的容纳能力达到极限,现代商业文明的光芒褪色,年轻人还能逃到哪里去?这难道仅仅是年轻人的狼狈与尴尬吗?
因为,不能确定逃回去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都没有来得及想好自己生活的轮廓就匆忙收拾行李上路———也许会很美好,也许会很糟糕。我们能做的,只有祝福,满是真诚却异常苍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