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名校的优秀生与农村的尖子生是可以画上等号的。20年前“寒门出贵子”,20年后“寒门难出贵子”( yiwu market),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2005年,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社会的关注:“从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唯一机会”,“我奋斗了18年,终于融入国际化大都市中”,但是,“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
2007年,一篇《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提出了新的思索:“18年又如何?再丰盛的年华叠加,我仍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yiwu),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头脑中”。似乎认定家庭出身、生活方式、知识结构、理财观念……等因素致使城里孩子与农家子弟的差距难以靠近。
到了今年初,一篇《奋斗了18年咖啡还能喝多久》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阶层固化”和“阶层下流”问题:对那些亟须也渴望改变命运的底层人来说,恐怕再也没有比阶层固化更让人沮丧的了,而且在种种因素下,不能确保这杯咖啡一直能喝下去,进而涉及阶层下流的命题。这里将人们对城乡差距引发的社会关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曾几何时,“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等一些鼓舞人心的励志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应该说,经历过跳出“农门”的奋发过程,可算是深悟这些励志名言的既得利益者。然而,这三篇表面看来似乎是同一命题或一脉相承,但实质其角度、深度都不一样的文章告诉我们,看问题可不能这么简单。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有一组公开的数据:从城乡情况看,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可及性差。其中罗列出的那些毫不枯燥、极易触碰心怀的数字,让我们很好地理解“阶层固化”和“阶层下流”问题。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義烏),在于城乡人口在分享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巨大的界线分明的差距。农民和城镇居民因身份的不同,享受到附加在身份上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也就不同,其结果,就业服务、基本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等等,礼遇大相径庭,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就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特征之一。各级政府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全力推进,首要考虑的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上投入,但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确保有效组织实施,及早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特定权益或歧视性限制,创新和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持续的发展和改革,从制度上、机制上、基本支撑上为均等化的实现提供切实保障,这是格外需要重视的问题。总之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扎实推进。
奋斗了18年终于喝上咖啡的农家子弟,无疑是由大山里走出来的佼佼者,他们一路艰辛、苦尽甘来,喝起这来之不易的咖啡必定百味齐聚、百感交集。但他们在农民这一巨大的群体中毕竟“凤毛麟角”。让全体农家子弟都能像城里人一样悠闲地品尝咖啡,就像在村里的水井前舒坦地喝水一样平常( china export agent),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首先,高考的题目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利,比如考试中出现的一些网络语言,农村的孩子可能没接触过;其次,“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狭隘;再次,寒门学子社会关系匮乏,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未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不利于社会安定()。但愿若干年后,能有机会写一篇《我们全家奋斗了18年终于可以坐在一起喝咖啡》――所谓“我们全家”自然包括全部的城里人和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