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艰难,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开始。痛,并快乐着其实是生命个体体验的过程。很多人痛却不快乐着,为什么?因为他们活在三种脆弱的人生态度中:不能享受,不能承受,不愿接受。人生的厚重和精彩只有在修复好这三者之后才可能出现!
享受,从而活得有乐趣
人不能享受生活,背后有很多原因。例如,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强求和责备,导致良心过度敏感,以至于养成一种受虐的倾向,只要享受一下生活,就会感到内疚。再如,在生活中太多违背自己,渐渐丧失了享受生活的能力;或者,苛求自己完美,容不得身上有某个缺点,因而会长期盯着那个缺点不放,越来越陷入痛苦之中。
这些蒙蔽了人的双眼,于是看过去全是不幸,看自己一无是处,看现实都是问题,看未来没有希望。只有挖掘他生活中的光亮,才可能让他从过去的生活中重新找到快乐,在生命的内部发现丰富的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幸福的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发现各样的可能性。
享受让我们活出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让我们爱自己,爱生活,对自己有信心,对生活有热情。观察一个抑郁者,我们会发现,因为没有享受生活,他不爱自己,不爱生活。他的生命不能在生活中扎根,甚至很容易放弃自己,放弃生活。这提醒我们,当我们充分享受生活时,我们内心就会感到满足,我们的生命就会在生活里扎下深根。当然,我们知道,享受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学会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可以享受的,什么不是;什么是值得享受的,什么不是;什么是适当的享受,什么不是。我们享受生活,但不沉溺于低俗的享乐主义。
承受,从而活得有价值
一般人会以为,遭受心理困扰的人是最能承受的,因为他长期受苦,甚至习惯于受苦。但是,他所受的苦,是症状的苦,而不是生活的苦。一个人接受“生活是艰难的”,并且愿意在其中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他为此而受的苦,就是合理受苦,这苦是有意义的。但是,一个人害怕并且逃避生活的艰难,不愿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他最终陷入了症状的苦,这时他受的苦就是无意义的苦。因此,荣格说神经症是合理受苦的替代品。
承受不同于忍受。承受是自愿的,忍受是被迫的;承受可以是适当的,忍受是过度的;承受是一种责任行为,忍受则是回避的反应;合理的承受让人产生能力感、价值感,过度的忍受则让人滋生委屈、怨恨;通过承受,让一个人获得了爱的能力,而不断地忍受会在他心里累积负面的情绪,以至于他内部的爱源都渐渐耗损掉了。
许多人因为过度忍受,反而不能适当承受;或者,因为了适当的承受,反而失掉了爱与责任的自主性。因此,要有边界意识。对自己应该去承受的,却不去承受,这是逃避责任;对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却出于面子强撑磁着去承受,这是自讨甘吃,结果损害了自己;对本来是别人应该承受的,却不适当地替人承受,这是越俎代疱,结果是让自己受了苦,并不使人得益。例如,许多父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要包办代替,反而阻碍了孩子发展出适当的责任能力。
生活是艰难的,当一个人过于逃避生活的困难,他自身就发展出心理的困难。但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要建立承受的态度,回到生活的困难中去,承担责任,合理做事。
如果没有享受,生活变得乏味;如果没有承受,生命显不出价值。因为享受生活之乐,我们的内心是满足的,因为承受生活之苦,我们的生命是丰富的。因为充分地享受生活,我们的生命得以扎根,因为合理地承受人生,我们的生命变得成熟。
接受,从而活得有境界
接受与否的本质是态度。我们可以说,不是人“病”了,而是他的“态度”病了,不接受的态度,就是一种病的态度。它常常通过这样一些方式表现出来:因为发生了一件事,当事人抓住客观存在不放,拒不接受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想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他决定的,也不是可以改变的。同样的情况如,一场车祸带走了我们的亲人,年轻的时候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我们小的时候有一个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等,不管它们怎样让人难受,令人遗憾,我们都没有办法回头去纠正它们。因为它们是不可改变的,它们就是需要你来接受的。许多心理困扰,就来自当事人拒不接受的态度。他要求事情“必须”怎样,“应该”怎样,就是“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他强求自己“必须”怎样,“应该”怎样,就是“不应该”是他本身那样。
对待人生,成熟的态度是尽力而为,接受结果。但有一种态度—他什么也不去做,却期待有一个好的结果,结果没有出现他拒不接受。还有一种态度—他要求自己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以为这样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竟然也没有出现,他拒不接受。因为不授受,一个人受许多无谓的苦。因为不接受,一个人陷入症状,让自己卷入一场无意义的战斗,甚至“战则不止”,不惜战死在无意义的沙场上。有人不接受自己头脑里会有不好的念头,每天都在跟这些念头进行战斗,以至于他不能享受生活,不能承受做事,活得不自然,活得没意思,活不出自己来。
在享受的领域,我们尽量让自己活得快乐些,过自在的生活,做自然的孩子;在承受的领域,我们尽力而为,活出生命的价值,管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经理;到了接受的领域,我们发现,我们不是宇宙的总经理,需要学习在现有的条件下做事和生活,而现有的条件包括这两个本质的方面:第一,我们自身是有限的,不可能完美,第二,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不是绝对有保障的,其中有各种规格测的因素。
我们必须接受,有时候不管我们怎样努力,都不会出现期待的结果,因为结果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们必须接受,有许多事情我们不能做到,也不能改变,因为它们在我们的控制之外。
接受让我们活得有境界,我们需要学习接受,但接受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是逃避改变的借口。圣弗兰西斯说过这样的话:“我向上帝祈求一颗勇敢的心,让我去改变可以改变改变的;我向上帝祈求一颗平静的心,让我去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我向上帝祈求一颗智慧的心让我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人不能享受生活,背后有很多原因。例如,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强求和责备,导致良心过度敏感,以至于养成一种受虐的倾向,只要享受一下生活,就会感到内疚。再如,在生活中太多违背自己,渐渐丧失了享受生活的能力;或者,苛求自己完美,容不得身上有某个缺点,因而会长期盯着那个缺点不放,越来越陷入痛苦之中。
这些蒙蔽了人的双眼,于是看过去全是不幸,看自己一无是处,看现实都是问题,看未来没有希望。只有挖掘他生活中的光亮,才可能让他从过去的生活中重新找到快乐,在生命的内部发现丰富的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幸福的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发现各样的可能性。
享受让我们活出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让我们爱自己,爱生活,对自己有信心,对生活有热情。观察一个抑郁者,我们会发现,因为没有享受生活,他不爱自己,不爱生活。他的生命不能在生活中扎根,甚至很容易放弃自己,放弃生活。这提醒我们,当我们充分享受生活时,我们内心就会感到满足,我们的生命就会在生活里扎下深根。当然,我们知道,享受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学会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可以享受的,什么不是;什么是值得享受的,什么不是;什么是适当的享受,什么不是。我们享受生活,但不沉溺于低俗的享乐主义。
承受,从而活得有价值
一般人会以为,遭受心理困扰的人是最能承受的,因为他长期受苦,甚至习惯于受苦。但是,他所受的苦,是症状的苦,而不是生活的苦。一个人接受“生活是艰难的”,并且愿意在其中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他为此而受的苦,就是合理受苦,这苦是有意义的。但是,一个人害怕并且逃避生活的艰难,不愿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他最终陷入了症状的苦,这时他受的苦就是无意义的苦。因此,荣格说神经症是合理受苦的替代品。
承受不同于忍受。承受是自愿的,忍受是被迫的;承受可以是适当的,忍受是过度的;承受是一种责任行为,忍受则是回避的反应;合理的承受让人产生能力感、价值感,过度的忍受则让人滋生委屈、怨恨;通过承受,让一个人获得了爱的能力,而不断地忍受会在他心里累积负面的情绪,以至于他内部的爱源都渐渐耗损掉了。
许多人因为过度忍受,反而不能适当承受;或者,因为了适当的承受,反而失掉了爱与责任的自主性。因此,要有边界意识。对自己应该去承受的,却不去承受,这是逃避责任;对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却出于面子强撑磁着去承受,这是自讨甘吃,结果损害了自己;对本来是别人应该承受的,却不适当地替人承受,这是越俎代疱,结果是让自己受了苦,并不使人得益。例如,许多父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要包办代替,反而阻碍了孩子发展出适当的责任能力。
生活是艰难的,当一个人过于逃避生活的困难,他自身就发展出心理的困难。但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要建立承受的态度,回到生活的困难中去,承担责任,合理做事。
如果没有享受,生活变得乏味;如果没有承受,生命显不出价值。因为享受生活之乐,我们的内心是满足的,因为承受生活之苦,我们的生命是丰富的。因为充分地享受生活,我们的生命得以扎根,因为合理地承受人生,我们的生命变得成熟。
接受,从而活得有境界
接受与否的本质是态度。我们可以说,不是人“病”了,而是他的“态度”病了,不接受的态度,就是一种病的态度。它常常通过这样一些方式表现出来:因为发生了一件事,当事人抓住客观存在不放,拒不接受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想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他决定的,也不是可以改变的。同样的情况如,一场车祸带走了我们的亲人,年轻的时候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我们小的时候有一个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等,不管它们怎样让人难受,令人遗憾,我们都没有办法回头去纠正它们。因为它们是不可改变的,它们就是需要你来接受的。许多心理困扰,就来自当事人拒不接受的态度。他要求事情“必须”怎样,“应该”怎样,就是“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他强求自己“必须”怎样,“应该”怎样,就是“不应该”是他本身那样。
对待人生,成熟的态度是尽力而为,接受结果。但有一种态度—他什么也不去做,却期待有一个好的结果,结果没有出现他拒不接受。还有一种态度—他要求自己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以为这样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竟然也没有出现,他拒不接受。因为不授受,一个人受许多无谓的苦。因为不接受,一个人陷入症状,让自己卷入一场无意义的战斗,甚至“战则不止”,不惜战死在无意义的沙场上。有人不接受自己头脑里会有不好的念头,每天都在跟这些念头进行战斗,以至于他不能享受生活,不能承受做事,活得不自然,活得没意思,活不出自己来。
在享受的领域,我们尽量让自己活得快乐些,过自在的生活,做自然的孩子;在承受的领域,我们尽力而为,活出生命的价值,管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经理;到了接受的领域,我们发现,我们不是宇宙的总经理,需要学习在现有的条件下做事和生活,而现有的条件包括这两个本质的方面:第一,我们自身是有限的,不可能完美,第二,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不是绝对有保障的,其中有各种规格测的因素。
我们必须接受,有时候不管我们怎样努力,都不会出现期待的结果,因为结果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们必须接受,有许多事情我们不能做到,也不能改变,因为它们在我们的控制之外。
接受让我们活得有境界,我们需要学习接受,但接受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是逃避改变的借口。圣弗兰西斯说过这样的话:“我向上帝祈求一颗勇敢的心,让我去改变可以改变改变的;我向上帝祈求一颗平静的心,让我去接受不可以改变的;我向上帝祈求一颗智慧的心让我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