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有沟通 就有可能!
 
我的名片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725227
文章数:1181
评论数:176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诸 “门”事件显现中国商业伦理缺失 (2010/11/10 12:05:15)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诸 “门”事件显现中国商业伦理缺失

                                                                                                                            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 李志起
本文原载《中国经营报》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今天的中国乳业市场,正如这句话所形容的。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各大乳企业绩年年飘红,国内外各种获奖无数,一方面这个行业被说成是“烂透了”:从“三聚氰胺事件”到前一阵的圣元“激素门事件”、如今的“陷害门事件”,还有许多人所不知道的“未晚事件”,每一次事件的爆发都让消费者惊愕不已。
    中国乳业的信任度已降到了冰点。但这还仅仅是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在其它行业中,砒霜门、水源门、致癌门......这些“门事件”一样纷墨上演,让我们必须反思这些现象背后,中国商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蒙牛伊利为什么缠斗不休?

    说中国乳业恶性竞争,自然绕不开蒙牛、伊利这一对“生死冤家”。作为中国乳业前二强,他们都是“蒙派”企业高手,都非常善于公关和传播,但我们看到的却总是相互诋毁、缠斗不休。难道偌大一个草原,真的容不下两个企业?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渊源颇深的两家企业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明争暗斗: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尔后白手起家,蒙牛诞生,仅用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从那时起,“没有伊利哪有蒙牛”的江湖传言就开始,其潜台词似乎是不满后者是靠“抢”了前者的许多资源才起来的;从那时起,这一对乳业兄弟一直暗战不休:未晚事件、奥运赞助、提价失约、三冠王事件......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幕后争斗,“终端战”、“价格战”、“口水战”、“公关战”此起彼伏。
    从直观原因来看,这两家企业犹如同母所生、有着相同基因的两兄弟,它们所拥有的资源、所采取的竞争手段,甚至思维理念,都有很多的相似相同之处。如同战场上的两员猛将在同一条通途上狭路相逢,都想用同样的方法取得最终的胜利,当然免不了正面恶战,拔刀相向。
    这些年来,我始终觉得它们俩实在是太“像”了,从经营模式到产品开发,从终端战术到广告宣传,伊利和蒙牛几乎都是相互跟风模仿、采取拿来主义,似乎已经成为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其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做真正的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了,而是采取赤祼祼的血战。
    不幸的是,在其它行业这样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比如饮料行业娃哈哈的“HELLO-C”对农夫山泉的“水溶C100”的全面跟进,比如IT行业里金山、百度、腾讯、傲游、可牛等公司近日联合发布的“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比如中国汽车公司频频被指责的“设计侵权”之争……我们缺失应有的商业行为原则和规范、缺失应当有的优良商业精神,商业道德的匮乏让竞争更加失衡。
商业伦理缺失的根源何在?
    为什么各种恶性的“门”事件层出不穷?
    事件发生后,舆论往往会认为,这是政府监管的滞后和缺失所致。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近年来食品行业频频发生三聚氰胺风波,奶粉“早熟”风波等等,无一不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但几乎在每一起重大事件中,相关政府部门的“出手”总是迟迟不见,即不能立即出来辟谣发布权威信息,也没有立即宣布查处或叫停相关产品,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更没有总结出前车之鉴,结果事件无论真假,往往给社会民众造成心理上的重创,以致于出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负面心态。
    可以肯定,如果政府监管及时有力,准确有效,坚持从道德面层到法律层面均可追究责任的话,往往会对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形成相当大的威慑力,从而减少恶意炒作、负面攻击和不正当竞争的可能性。
    但在今天的中国,完全指望政府监管到位,就能还中国商业社会一个海晏河清,肯定还不太现实。监管还仅仅是外力的作用,目前的中国商业社会缺乏的是一种自发性的商业道德规范与准则,这就是商业伦理。
    媒体的监督功能缺失可能部分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
    弘扬社会正气、强化舆论监督、引导社会热点、通达社情民意,媒体确实应该发挥重要的“软实力”作用,所以媒体才会被誉为“社会的良心”。但这些年来传统媒体由于走向市场化后的生存压力,许多传统媒体已经自动放弃了责任,要么一味为良莠不齐的企业鼓吹代言,要么故意炒作、甚至断章取义地故意放大某些事件,比如将含有微量二恶烷直接说成是“致癌”,以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
    而新兴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由于自身尚处在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其生存环境更为混乱和恶劣,以致于往往成为了事件的发源地、流言的散布场和攻击的角斗场,“水军”横行,“五毛党”遍地,许多公关公司都把网络营销和“删负面贴”发展成为主要的盈利来源,这甚至成为了行业中的“潜规则”。
    当企业都开始重视用媒体来宣传自己时,中国媒体的责任感并没有因为它影响力的增大而提高,反而呈现出了一种“权大于责”的局面,于是在缺乏监管的力度下,各种失德的媒体开始层出不穷。在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上,各种虚假新闻和虚假报道屡见不鲜,某些企业获利,某些企业遭炮轰,某些企业成功打击了竞争对手,某些企业遭竞争对手的诽谤……在这尔虞我诈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完全获益的庞大媒体,而这也正是它们更愿意助长恶性竞争的原因。
    行业竞争失序肯定是导致恶性竞争的直接因素。
    今天的中国乳业严重缺乏行业自律和行业协商的机制及力量:比如两大行业组织“乳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牛奶协会”严重不和,比如著名品牌之间常常相互拆台、互不信任。2005年,伊利和蒙牛双方也曾想坐下来合作,约定“不打价格战了,这样下去迟早会把行业毁掉,不如一起提价”,提价日期定在了2005年3月15日,但真到了这一天,伊利和蒙牛谁也没有调价,理由都是“他怕我不守信用,我也怕他不守信用”。这一次隐隐约约的乳业竞合无疾而终。
    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是零和博弈,并不是自己的幸福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伤害他人也可能“损人不利己”,所以博弈双方存在“双赢”的可能,进而合作,这就是竞合。所有商家的最佳状态肯定是竞合、双赢。
    但在目前的中国,竞合还只是一种理想、一种口号而不是现实的原因,还是在于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树欲静而风不止,竞合之路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商业伦理离我们还有多远?

    蒙牛、伊利的这一场波及全民的“运动”,让我想到一个异国的老人,他已经逝世60多年-----圣雄甘地在上一个世纪,面对苦难的印度,提出毁灭人类的“七宗罪”,其中有一条就是“没有道德的商业”。
    近些来,在资本的驱动压力下,中国企业越来来重视规模、利润,却忽略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一味追求速度,而不是“又好又快”,就带来直接的杀伤力。总体来看,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商业化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里,恶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如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被人嗤之以鼻,如果“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被长记心间,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商业伦理缺失的市场,是一个自生魔鬼的市场。因为我们总是抱持着怀疑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猜测别人,相信别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于是自己也会化身魔鬼,而这个魔鬼一旦没有制约,便膨胀得越来越大。
    “没有道德的商业”有什么样的危害?消费者的利益长期被忽视,消费者对企业的严重不信任,社会公众成为惊弓之鸟,就会对企业更无忠诚度可言,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对企业造成相当大的杀伤力。如果没有商业伦理的建立,我们就将一直在这样恶性循环中徘徊而不可自拔。
    其实,商业伦理的建立,离不开“四个人”:

    倡导者——媒体
    目前的舆论环境几乎是成功一元论。多大的企业规模,多少的销售利润,多少的企业市值,都成为衡量一个商业体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不论他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这无疑就是对小偷、强盗的公开推崇。要成功建立商业伦理,离不开舆论的引导,我们应当有效利用媒体和舆论的正面力量进行商业伦理的倡导。
    培育者——教育机构
    一个过度商业化的社会,很多人包括很多企业家脑子中却没有商业伦理这回事。“轻商”的传统中国家庭教育,使得商业伦理认识是完全缺失的;学校教育中,商业伦理几乎也是一个空白。即使是商学院,也更多强调战略、经营、管理等,商业伦理仅成为形式象征性。显然,商业伦理的培育已经必须提上教育议程。

    管控者——政府
    道德还需法律的红线管控。监管体制的及时完善,及时跟进,法治社会,事事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让监管制度化、透明化,尽量不让那些无良商人钻到法律的空子,给消费者更大的信心,才能为商业伦理的回归提供一片良性的土壤。
    践行着——企业家
    企业家是这个链条最后的一环,如何真正去遵循商业道德,落到实处,如何真正从消费者处着手,为消费者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做一个有良心的商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商人,应该是每一个企业家的自我追求和自我要求。
 
    只有在一个商业伦理建立起来的社会,企业间之间才能建立互信机制,才能以竞合方式实现长久发展,中国社会要商业化,但绝对不应该是只有商业化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蒙牛事件拷问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是这个时代的缺失。
李志起,著名营销咨询机构----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志起未来商学院发起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顾问,2009年中国营销功勋奖获得者,2008品牌中国年度十大专家,2007科特勒中国最佳营销精英,改革开放30年中国策划标志人物,深刻影响中国营销的十大人物,中国创新营销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营销学会顾问,十多家著名财经媒体专家顾问。为200多家中国企业担任过品牌营销顾问。他在中国营销界提出的品牌空间论传播3.0”成长金字塔模式和红色智慧等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2010年他发起的策划现场营销体检两大工程正在风靡中国!电话:1352117161513911185761,邮箱:cbct08@126.com
阅读数:1082
评论数:0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 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