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哥本哈根有多远
北京CBCT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李志起
这次长达2周的会议,在会场内,两大议题一直争论不休,第一,大致确定全球各个国家的减排额;第二,发达国家为此该拿出多少钱并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这笔钱。然而,会场外的“盛况”更是空前,由各种非政府组织发起的不同团体或者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他们各自的抗议。
别迷恋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只是一个传说。
哥本哈根尽管这事不能说太细,可这些人来哥本哈根可不是躲猫猫,毕竟不差钱的国家还是不少,选择摆在面前了:要么做承诺,要么“被承诺”。
不过很显然的是,如果抛开舞场秀技艺、剧场演大戏、战场拼拳脚,各国政府代表回到国内面对自己的民众时,减排和低碳生活还是硬道理。
所以,关注哥本哈根,还不如关注一下你身边的气候,关注一下,我们该怎么样才能过上低碳生活。
这一点,经常出没于各个城市的本博,对这些有着很深刻的体会。作为一个外来者,几乎每到一个城市,当地的气候都难免要关注一下,尽管咱们不是什么英国绅士,开口便谈天气如何云云,但是,当你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城市的时候,天气显然会是你日程安排考虑因素之一。
在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好几次过去都少见蓝蓝的天;而这一点在它的邻居重庆,则是更小的概率了,雾都的天气,在冬天毫不遮掩地展示在人们的目前;而南方的广州、深圳,冬天则越来越不像冬天了。
当然,像我这样的人,尽管常常因公要到这些城市,但是,我对这些城市来说,依然还是一个过客,我的感受无法代替当地人的感受。就等于一个偶尔“到此一游”的天安门下的游客,无法代替常住于北京的我们的感受一样。
我想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当2009年的第一场大雪降临的时候,一定会诧异了一番。
气候问题,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咱们普通一员,能做的也许并不多——少开一天车?节约一度电?不用塑料袋?不过,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行动,并不能彻底地左右气候的变化趋势。低碳生活,还需要更多的力量给与支持。
但是,2050年总不遥远。要做的,该做的还是要做,总不能像哥本哈根某些国家一样去“躲猫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