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吐槽奥运会
巧合的是,这些原本虚构的剧情,后来几乎都发生在了现实之中。这个时候,谁会说广播公司是个乌鸦嘴?没有人,大家都很幽默的。而与BBC有过而不及的就是《卫报》了,专门撰写了一篇《伦敦奥运外国游客生存指南》的文章,全文充斥着对英国社会和伦敦举办奥运会的调侃。
什么千万不要想着入乡随俗,跟英国人见面就聊天气,夏天雨水多得让人吐血,英国人会跟你急的!什么如何分清是火炬接力,还是暴乱:是很多人追着一根火炬在跑,还是很多人拿着很多根“火炬”在跑?所有人都在往一个方向跑,还是四散乱跑?另外还要看看街边的商店是还在开门促销,还是已经关门大吉。什么为了证明你不是恐怖分子,“如果你手上不用拿东西,最好保持高举在空中,让每个人都看得到。”
而在开幕式上的吐槽可谓登峰造极了。潜伏在乐队中的憨豆先生,已经够搞怪了。在各国运动员代表入场时候的解说也够得让人笑喷。在对冰岛的解说是:“冰岛的运动员来了。这次他们那个名字很长的火山没有爆发。所以他们按时来到伦敦了。祝贺他们!”在解说中国代表团的时候,说“他们的旗手,太!高!了!”,接着还说什么“他们好像把厨房搬过来了”,敢问老兄,你到底是曾经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还是就事论事,指出现在你眼前的这西红柿炒鸡蛋的运动员制服?估计各位都已经笑而不语了。
听惯了那种千篇一律的解说词,看惯了那些厚重无比的开幕式,英式幽默让我们领略了另一种奥运精神。相比之下,我们关注奥运会的心理和目光,是不是太复杂了一点?太沉重了一点儿了?在英国公众更在乎竞技体育中所展现的力量与美感,更在乎竞技体育所带给自己的那种兴奋与激动的时候,我们却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那夺金的人,一旦有谁多金了,蜂拥围上去,压根不在乎其他同样付出了艰辛的选手。那种“唯金牌论”不管是在政府还是老百姓中都根深蒂固。也有看客甚至还把奥运会开幕式的评论上升到很高很高的层次上去对比……是不是太过在乎一点了?
不如,学学英国公众,轻松点,偶尔吐吐槽,有益身心健康!
李志起,著名营销咨询机构——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志起未来商学院发起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顾问,2009年中国营销功勋奖获得者,2008品牌中国年度十大专家,2007科特勒中国最佳营销精英,改革开放30年中国策划标志人物,深刻影响中国营销的十大人物,中国创新营销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营销学会顾问,十多家著名财经媒体专家顾问。为200多家中国企业担任过品牌营销顾问。他在中国营销界提出的“品牌空间论”、“传播3.0”、“成长金字塔”模式和“红色智慧”等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