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贱”悬疑剧里的坑爹逻辑
近日,央视曝光山东和浙江的蜜饯加工厂家随意往蜜饯原料里添加漂白防腐剂。加工厂将桃肉等原料直接在露天晾晒,常年暴露在苍蝇与灰尘中。这些蜜饯原料随后流入浙江、广东等地的食品公司。有媒体将来伊份、家乐福等店的蜜饯送检,发现各种添加剂都超国标最大使用量。
于是,这样的逻辑似乎便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提供了心理支持了。如此一来,生产厂家们都心安理得了,反正都是外地人吃的。染色馒头的作坊老板也是这样想的,毒奶粉的厂家都是这样想的,毒胶囊的也都如此想的……
再有便是每每有谁中枪的时候,监管部门必然也会跟着一起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监管部门一样会觉得自己很冤枉——说我们不作为?该查的我们都查了,该检测的我们也都检测了,还要我们怎么着?只不过,他们查的都是样板工厂,他们检测的都是“送检样本”罢了。比如这些蜜饯厂家,比如他会设两个厂,一个厂就是专门用来应付检查的,是样板工厂,叫样板间,真正生产的是另外一个厂。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跟质检部门做斗争的实战经验,而且他们甚至都联合作战起来了,一起联合起来去获得QS认证,一起去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
阅读链接:分析:对上游的控制乏力 《每日经济新闻》
“产品品种那么多,产地又不同,供应商也是有几十上百个,怎样保证采购回来的货品质量、口味等都能做到统一的标准,我觉得这是一个管理难题,”李志起说,“双方一定要有严格清晰的品质标准,比如约定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成分,有很多很琐碎细节的管理,我觉得这对于来伊份这种贸易型企业,是一个很有难度的事情。”
要做到对供应商的质量把关,李志起认为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企业派检验员入驻供应商,对产品的品质进行检验和把控;二是聘请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代表企业进行检测。“这些方法过去在IT行业和家电行业用得比较普遍,但是在食品企业较少使用,大多数企业缺乏这种意识和投入,还会考虑到成本控制。”
李志起认为,规模小,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和生产的规范性比较落后,一直是国内食品行业的短板。来伊份公司用自己的门店、自己的渠道规模来整合上游的小企业,这本身是一种比较好的操作模式,但是,像来伊份公司这样多层级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我觉得这个行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可能是反向整合,包括资本方面的整合,也包括供应链条控制的加强,这才能真正化解对下游的风险。现在来伊份不涉及到上游的资本整合,对上游的控制就很难到位。”李志起说。
李志起,著名营销咨询机构——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志起未来商学院发起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顾问,2009年中国营销功勋奖获得者,2008品牌中国年度十大专家,2007科特勒中国最佳营销精英,改革开放30年中国策划标志人物,深刻影响中国营销的十大人物,中国创新营销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营销学会顾问,十多家著名财经媒体专家顾问。为200多家中国企业担任过品牌营销顾问。他在中国营销界提出的“品牌空间论”、“传播3.0”、“成长金字塔”模式和“红色智慧”等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