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点击生活百态,记录时代声音,把握商业脉搏,品味人生真谛!
 
我的名片
日历
我的最近文章
我的文章分类
最新评论
我的好友
我的博客信息
总访问量:180085
文章数:109
评论数:100
订阅我的博客:
我的文章
与盐无关的“盐荒” (2011/3/22 11:58:16)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这几天网上最流行的就是两幅对联。一幅的上联是:日本是大核民族,下联是:中国乃盐荒子孙。横批为:有碘意思。还有一副对联是:核写的故事,无盐的结局。这种调侃式的语言掩饰不住国人的恐慌,这种戏谑语调背后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日本虽然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但这次大地震的震级及影响足以让世界颤动,而这种颤动随着核电站的爆炸与泄露,更多的摇晃在我们心中。日本刚发生这次灾难,中国人民就以一种非常规的热情关注着这个国家的一举一动。分析中国网民的这种热情与关注,无非是出于三种原因:首先是因为全人类遇到了这一场灾难,媒体的关注、社会的关注交相呼应;其实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三年中连续遭到了多次地震以及泥石流等恶劣的自然灾害,中国网民以及媒体有意无意的在做一个关于抢先救援、媒体报道、社会援助、灾后重建、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两国对比,希望从中学习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其三是因为中国与日本今年来由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摩擦造成一定的隔阂与误解,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受灾的民族,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这种立场与道义、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也使得中国人民对待此次灾难的感情异常的复杂。
如果说大地震只是以一种怜悯与旁观者的眼光看待的话,核泄漏以及之后的“盐荒”则是真真切切的关系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最近几天,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中国各大商场与超市的碘盐都被抢购,其阵势一点不亚于“非典”时期对于消毒液与温度计、板蓝根的疯狂。一时间各种笑话、议论满天飞,这才有了本文开始时候的那两个经典的对联。
笔者刚刚在网上看见有食盐的抢购现象,心理面先是一惊,转而暗自一笑。一惊是因为居然发生了这种事情,一笑是因为自己了解真正的“盐荒”是不会发生的。为什么,因为食盐并不像粮食、大米这样,其需求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且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物资,国家是有相当多的储备的。况且,稍微懂一点核物理相关的知识,就明白这种“防辐射”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不科学的。一种不科学的原因导致的结果,会因为这种说法的澄清而过去,所以,暂时的盐荒总会过去。
笔者一直在纳闷,为什么发生在日本的地震与核泄漏,日本本国居民的反应居然是那么的淡定,倒是让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民如此的恐慌不安。有人说,日本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国家,资源的匮乏、地理空间的限制、频发的自然灾害,都让日本人形成了一种“危机意识”,有一个小故事,说日本人每天睡觉的时候鞋子摆放时鞋尖都是朝着前方,这样,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撤离。正是这种危机意识,在很多情况下,帮助他们度过困难与危机,成就了日本的胡煌。
如果中国人多一点关于核物理的常识,这种碘盐防辐射的说法就能不攻自破;如果中国人民相信政府会有足够的碘盐储备,这种疯抢式的采购就不会发生;如果大家都有一颗理性的心脏,原本的食盐是足够使用的。但是,这些假设似乎暂时都不成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座右铭,况且买几包食盐也花不了多少钱,花钱买安心,是中国人的普遍做法。关键是,大家都追求安心的时候,大家就都整的别人不能安心了。
金融危机是这样发生的,楼市的火爆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一个个没有安全感的个人,今天可能是食盐,明天就有可能是“油荒”、“醋荒”、“茶叶荒”。
昨天晚上,笔者做了一个梦,梦见在街道上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在争着上厕所,而公厕的数量是有限的,很多人排队半天才能幸运地占到一个位置,而看到更多的人半天一天的在外面等待而不得的时候,我上完厕所并没有赶紧出来让位,而是“蹲着茅坑不拉屎”,索性就占个位置,等着给家人留一个位置,不是我不想给别人位置,主要是我怕让出来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下次我和家人上厕所的位置了。
梦醒了,我笑了笑,觉得“盐荒”真的很荒唐,不过,我还是去买了10袋盐。因为理性面对疯狂的时候是失效的。我也明白了,这场“盐荒”其实与盐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正的症结是“心慌”、“信仰和信任荒”。
阅读数:2019
评论数:0

文章评论以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品牌总网的观点或立场

·还没有评论!
共有0条记录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0/0页 10条记录/页
发表评论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严禁恶意评论和垃圾评论

匿名 登录名:    密 码:   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高承远简介
    高承远:财经作家,新闻时评人,某大型4A广告公司高级策划人。甘肃白银人,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曾任某大型都市报记者,某电视台新闻编导。 他把写作和评论当做乐趣,把分析和观点当做生活,从小学开始每天写一篇日记,十多年的坚持仍在继续;他喜欢用理论解释实践,擅长用评论直指人心。上百篇新闻评论发表于:人民网、凤凰网、金融界、长江时评、华龙网、光明网、和讯网、观点中国、《白银日报》、《重庆晨报》等媒体;他熟稔宏观经济政策,深谙品牌传播之道。数十篇专业学术论文见诸:《中国经贸》、《管理学家》、《广告大观》、《现代营销》、《科技智囊》等专业学术期。他就是80后财经作家高承远,一个用感性文字写出理性思维,立志和文字相伴而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