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车原来是个技术活
司机朋友都知道,一旦发生事故,安全气囊无疑就是驾乘人员的最好一根救命稻草了。然而,央视《每周质量报告》里报道的那些事故中的比亚迪F3司机就没有如此幸运了。尽管车辆发生了较猛烈的碰撞,有的还导致了近乎“车毁人亡”的后果,但汽车上配备的安全气囊并未自动打开,没有起到 “安全保护”的作用。
谁都不会希望遇到这样的事情,谁遇到这样的事情,总得想去讨个说法。然而让这些车主纠结的是,尽管一直与比亚迪公司及4S店进行协商解决,均遭到推诿或“强硬对待”。在面对消费者关于安全气囊关键时刻不能打开的问题上,比亚迪甚至还给了一个“因为当时撞击的角度和力度不对”的解释。
莫非,在比亚迪公司看来,撞车都是个技术活,需要有合适的角度和力度,才能够使安全气囊打开?这样这根稻草才能成为救命稻草?照这样看来,咱们的车企在销售汽车的时候,是不是要给咱们的消费者来个“撞车技术大培训”了?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啊!
是的,这的确是个人命关天的大事情!所以我们都会在购买汽车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安全气囊这个参数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然而,如果遇到像比亚迪F3这种关键时刻被hold住的安全气囊,你说,我们的安全谁来保障?
更可怕的是,一旦因为安全气囊的原因,你想向厂家讨个说法,一个字:难!为什么?因为现在咱们现在没有这样方面的“国标”,甚至甚至连行业标准也没有,各汽车厂家使用安全气囊的标准都是由厂家他们自己说了算。一旦出了事情,国内即使是做汽车安全的专业检测机构,也极少有人愿意接受个体送来的安全气囊样品质量委托检测,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要想举证安全气囊不合格,难度非常大。
这也难怪,当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汽车厂商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你撞车没有“撞对”:撞击的角度不对、位置不准或者力度不够。据说,这种解释还很流行!几乎都成为汽车消费领域公开的秘密了。
这样的解释车企们是轻易地撇开关系了,只是让消费者们暗自凄凉:难道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还要像射击一样精确瞄准吗?或者非要到车毁人亡的地步才叫够力度吗?你说,这汽车安全最后一道屏障都如同虚设,谁来保证我们的安全?而一旦因此发生纠纷,谁又能为我们捍卫合法的权益?莫非消费者们只能先把“撞车”这门技术活练好了来?实在可笑可悲可气!
李志起,著名营销咨询机构——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志起未来商学院发起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顾问,2009年中国营销功勋奖获得者,2008品牌中国年度十大专家,2007科特勒中国最佳营销精英,改革开放30年中国策划标志人物,深刻影响中国营销的十大人物,中国创新营销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营销学会顾问,十多家著名财经媒体专家顾问。为200多家中国企业担任过品牌营销顾问。他在中国营销界提出的“品牌空间论”、“传播3.0”、“成长金字塔”模式和“红色智慧”等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