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中国式申遗买单
最近,申遗像一股旋风,华丽丽的吹着我们。丹霞”的一夜成名把“世界遗产”的“名号”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等六个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一些网友提出:这六个景区为“申遗”花费的资金总额达十几亿元人民币,这些钱到底花在哪儿了?景区“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为了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景区门票是否会大幅涨价?到底由谁来为中国式申遗的巨资买单?
在相关部门相关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巨资花得值得的时候,我想他们或者是没有多少时间来想这个问题的。当然,也有可能早已想好了。或者,他们比谁都知道“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一旦拥有了这张在国际上畅通无阻的“世界名片”,就意味着一登龙门,即身价百倍。然而,“世界遗产”是否就这样沦为发展旅游的摇钱树?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此,“世界遗产”变得有“章”可依。截至201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由此看来,中国的确是一个很热衷于申遗的国家。
而“中国式申遗”的初衷,大抵与“名人故里之争”如出一辙,背后都贴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八个大字。遗产、遗产,就是要“产”——经济产出。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等“申遗”成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刺激了地方政府,于是蜂附云集,日渐逼仄的“申遗”路上熙熙攘攘。
话说,祖训有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拥上天留给人间的自然遗产,沾点光,赚点钱,改善一下地方财政,无可厚非。但是,“申遗”是否就是经济的“兴奋剂”?我看未必!当局花上巨资“申遗”,必然挤占公共投入,减损公共福利,这是政府“申遗”之举最易激起群情的议题。医疗、住房等暂且不议,单说教育,教育投入占GDP 4%的目标迟迟未能实现,而“申遗”不惜血本,两相比照,很容易授人以不分轻重缓急之柄。
到底谁来为中国式申遗买单?我想,或者有关部门早已有了答案。
李志起,著名营销咨询机构----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志起未来商学院发起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顾问,2009年中国营销功勋奖获得者,2008品牌中国年度十大专家,2007科特勒中国最佳营销精英,改革开放30年中国策划标志人物,深刻影响中国营销的十大人物,中国创新营销论坛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营销学会顾问,十多家著名财经媒体专家顾问。为200多家中国企业担任过品牌营销顾问。他在中国营销界提出的“品牌空间论”、“传播3.0”、“成长金字塔”模式和“红色智慧”等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2010年他发起的“策划现场”和“营销体检”两大工程正在风靡中国!电话:13521171615,13911185761,邮箱:cbct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