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它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换言之,即指为某个特定品牌确定一个适当的市场位置,使商品在消费者的心中占领一个特殊的位置。
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做品牌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做品牌等同于广告宣传,认为品牌力就是知名度,只要舍得大量投放媒体广告,就一定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就一定就能带来销量的爆发;二是受到一些营销理论的误导,过多地去关注竞争对手的动作,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形成不了自己品牌的核心理念和态度。
人们在做购买决策时,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会有八个阶段,包括需要确认、引起关注、产生兴趣、品牌联想、欲望冲动、理性盘算、成交购买、购后评价等。在这些心理活动中,有些属于理性的意识层面,但更多的则是直觉的潜意识层面。人们对于潜意识本身就了解不多,所以做营销做品牌就必须要懂得消费心理学,懂得人们潜意识的规律和原理。只有如此,品牌定位才能扎下根、站住脚。
品牌定位的四个角度:
基于显性的和刚性的功能性品牌定位
显性的和刚性的品牌定位。人们的需要一般分为功能性需要和情感性需要,当然更多的时候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功能性需要是显性的和刚性的,所以这方面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比如最常见的价格战和性价比争夺,都是基于显性的功能性需要开展。基于功能性需要的好的品牌定位,最关键的是把消费者的痛点研究透彻,比其他竞争对手的解决方案更专业、更让人放心,不是把解决方案仅仅建立在表象上,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痛点背后的逻辑并找到解决方案,或者是第一个最准确地进行定义。
长远的、深刻的印象,不是对手用价格战就能随随便便动摇的。佳得乐品牌提出的“解口渴更解体渴”,就是通过对大量运动人群的研究,发现人们运动流汗以后,表象是口渴,但背后的根源是因为体渴,深度解体渴的品牌定位在人们的心智中扎下根,就形成了运动专家的印象。
情感驱动力品牌定位
现实中,由于客观环境的无奈,人们的很多情感没有被满足,这些缺失的情感平时被压抑着,没有任何显示,但碰到一些刺激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波澜。
一个品牌,如果它的诉求和态度能够满足或弥补这些缺失,就会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比如百事可乐推出的“把乐带回家”,就是洞察到中国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回家的渴望和情感。“把乐带回家”成为亲情的一种满足,人们会把这种弥补和满足延续到平时,就此牢牢抓住了人们的心。
其实人们在选购商品时,能够满足其基本功能需要的商品非常多,应该说这是基本条件,但往往指引人们做出购买决策的是感情因素,这其中一个很大的驱动力就是情感缺失的补偿。
引爆消费者内心需要的品牌定位
人们的情感还有一种需要,那就是梦想,虽然现实中无法马上实现,但想一想也令人心旷神怡。比如雪碧的 “透心凉心飞扬”就把从生理的感受到精神的感受最大限度地放大,自由是大多数人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心飞扬”把这种境界用最简单的词语描述了出来,并与碳酸饮料的产品特性进行了自然结合,这种品牌联想就会激发人们潜意识的能量。品牌定位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无法强迫,无法推动,只能从内心深处进行引导和调动,这就需要有功力,抓住好的切入点,引爆消费者内心早已存在但被压抑的需要。这些潜意识需要一旦被调动起来, 就会产生很强的能量。
以“别人眼中的我”为情景的品牌定位
弗洛伊德研究人们的潜意识,提出了本我、超我、自我的概念,其中超我就是 “别人眼中的我”,对国人来说这尤为重要。人们要在别人眼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品牌所有者要洞察人们的超我需要,既不能太装,又不能太随意,能够恰到好处地体现人们的良好形象。
比如特仑苏的“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就把其高端的形象一下子树立起来了,让人感觉到我多花一点钱买得值,是买到了不一般的牛奶, 好像自己也成为了不一般的人,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对于马斯洛描述的受人尊重需要的自我需求人群,这句广告语无疑就是他们的心声,特别贴切,特别大众化,特别口语化,实际上品牌广告语就是要找到这种内心独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