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09年年度汉字“被”表达了网民一种调侃、戏谑与冷眼旁观的话,2010年的年度汉字“涨”则表达了一种许多人普遍的、亲身的感受。从“糖高宗”、“蒜你狠”到“豆你玩”、“姜你军”,一个个调侃字词的背后反映的是一路飙涨的“CPI”以及直线下降的购买力,对于很多人来说,与购买力同时下降的还有幸福感与安全感。
忽然有天要收房产税了,丙说:“太好了,我没房,收那帮炒房人得税,我全力支持,房价大跌了,我就可以买房了。”;乙说:“没关系,我只有一套,收那帮炒房人得税,我支持,房价大跌了,我可以再买一套。”;甲说:“哦,房产税收多少?1%对吧,下个月房租涨5%。”
房租上涨了,丙很郁闷,想换个房子,发现大家房租都涨了,只好忍。不过也不能吃亏,明天菜价也涨5%,恩,就这么干。乙和甲去买菜,发现菜价涨了,很郁闷,想换个菜场,发现菜价都涨了,只好少吃点了。
于是乎,生活水平就这样下降了,CPI就这样升高了。
面临通货膨胀形势的社会心理是充满矛盾的,在通货膨胀时期各阶层的行为特征也是极为复杂的。现实中很多人都视“通货膨胀”为洪水猛兽,恐避之而不及,其实,通货膨胀对于加强社会资源配置以及促进就业方面都有着积极地作用。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与辩证性,正如硬币的两面一样。股神沃伦.巴菲特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通货膨胀是一场灾难,但在这场灾难的背后也会给投资者带来福音。”笔者当然不是为“通货膨胀”辩护,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办法去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做的,只是适应“通胀”并在通胀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美容行业作为除了住房、汽车、旅游之外的中国第四大热点行业,在面临通胀压力的时候,也会遇到原材料上涨,成本上升以及消费信心不足等问题,但解读“危机”,一半是“危险”,另一半是“机遇”。在通货膨胀中,美容行业从业者也要让自己的“思维膨胀”,合理地取其用而避其害。
一、体验营销:给每个人一个美的梦
在通胀情况下,消费者普遍存在消费信心不足等心理。体验营销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参考与消费信心,美容行业就是要给消费者一种美的体验与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更多忠诚的消费者。
二、网络营销:省钱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通胀使得化妆品、医疗器械以及人力成本上升,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美容行业的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由前期的宣传与咨询、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等组成。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网络运营系统,不仅可以作为宣传的媒介、咨询的平台,也可以实现物流的控制和办公成本的降低。同时,美容行业是一个“跟风”行业,在消费上有一定的从众性与盲目性,在这个媒介融合与分众传播时代,美容企业应该更多的建立“博客”、“微博”,培养一部分“品牌粉丝”,带动线上线下的交流,一方面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三、避开价格战:国产化妆品品牌化必经之路
美容业在中国属于新兴产业,但在国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造假、致癌、致死事件不时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国产品牌动辄陷入公众的信任危机之中。而价格战这种“零和博弈”手段在通胀中也使得很多企业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有走品牌化之路,国产品牌才能有效地避开价格战,实现其生存与发展。